2019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罗胖提到了《百岁人生》这本书,把这个时代“长寿会给人生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个话题抛给了中国的大众。前两年中国大众还在为社保金缺口,退休年龄延迟,国家无法保障退休金的问题而焦虑不安。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也许65岁退休根本不是我们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终点,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要工作到80岁。18年3月份跟随公司去了趟日本旅游,真正见识了一下网上一直传说的日本老龄化问题,确实见到了很多70岁开出租、做服务员的老人,但是并没有从这些老人家的脸上看到不能安享晚年的不快。旅游目的地之一是去参观了我们长期合作的一家公司,见到了这家公司的前社长,一位84岁的白发老人,老人非常的精神和我们交流的思路也非常清晰,除了年龄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传递出他是一位年纪这么大的老人,这位企业家刚刚退休,把位置传给了他60多岁的儿子。“一个60岁的老人刚刚接班他84岁老爹的工作”回国那段时间我还经常把这个当成一个趣闻讲给其他人听。对于我们来讲工作到80岁是一件从未想象的事情,但是在像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却正在经历和发生。百岁人生不是科幻,80岁退休也并非妄言,这是一个向我们走来的既定事实,无论无论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面对。
也许我们还是习惯于以60岁退休为刻度来盘算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剩多少年,我们在面临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时,在为接下来的20、30年职业生涯该怎么应对而焦躁不安,现在好了我们要焦虑是延长了近一倍的时间的职业生涯———50年。在面对50年甚至更长跨度的一个时间,会经历什么?如何应对?该怎样规划?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这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百岁人生》这本书讲了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的生育率越低,现在政府养老金已经吃紧,再过50年我们退休时社会的抚养比会更加的低养老金的缺口更大,那时候我们该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对于一个有50年的职业生涯的人来说,也许很多行业都不会存在50年,比如建筑行业,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城镇化及大量建房时间也就30来年,中国大量建设已经20年,还剩十年左右,如果我们的职业生涯还有50年这个要怎么匹配呢?现在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觉得除了本行业以外对其他行业一无所知,很多人正为此而焦躁不安,加上社会变化太快每个人都感觉已经跟不上了,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该怎样转型?还有转型的机会吗?没有谁能够预见50年后的样子当然也无法规划,既然无法规划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学习?因为连方向都没有,学的东西很可能是没有用的,天天上得到,每周写作还是否需要继续?是不是把时间拿来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会更划算呢?
面对这一切的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关于未来养老问题,我是这样看的现在社会生产效率这么高,吃饱穿暖没有问题。而且因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真正的到50年以后,自己退休那一刻,社会物质应该比较丰富温饱更不会有问题,至少生存问题可以解决。
其次,对于这么长的一个时间跨度加上又变化如此快的社会,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干一辈子的行业,转型换行个几次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的人生规划不了,也跟不上变化这是现实,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来源于大家想去做规划以获得掌控感,想去跟上变化以获得安全感。百岁人生下的我们,努力和焦虑都是徒劳的,与其做无谓的焦虑,还不如接受现实,适当的放下对于掌控感和害怕被社会淘汰的恐惧带来的不安全感,由追求物质金钱,追求你强我弱,转而去追求个人价值感,去追求幸福感。比如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能力,更不是为了缓解焦虑和不安,就是单纯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是为了分享给其他人看一看,就是出于对写作的一份热爱。当完成那一刻自己很满足很有成就感这就够了。当然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给我们带来价值感的事情可以去做。
再次,我们应当看到长寿和更长的职业生涯给我们带来的优势,既然时间这么长,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那么着急的去学习?着急的去进步?着急的去改变?之前是我们会认为时间紧任务重,而焦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害怕赶不上。现在是时间多,而且跟不上很可能是铁定的,那我们为何不设定自己的节拍,按自己的节奏来提升自我呢?那些早上5点钟就强迫自己起来读书的年轻人,那些给孩子一周报六个不同兴趣班的家长们,还有没有必要这样继续下去呢?时间那么多,为何不等到睡到自然醒再来读书,时间那么多,家长为何不坦然面对自身的弱小,放开被自己焦虑绑架的孩子?让我们都回归到人的天性,不违背人性的基础上来才追求成功和幸福。
最后我们要为工作到80岁去做好准备,一是需要不停的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防止大脑提前衰老衰退。二是开始定期有规律的锻炼身体,让80岁的我们身体健康,有一个工作到那个时候的基础,毕竟坐在轮椅上的长寿价值可不大。我想放下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转而追寻个人价值和幸福,放慢脚步尊重本性是我们应对长职业生涯获取幸福的最优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