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特别怕狗,那时候我还住在乡下的时候,基本上十家人户有五六家是养狗的,因为当时的“小偷”多,房屋结构不大好,年轻人都出去了剩下老人在家照看孩子,加上养的牲畜多,难免会养一条狗看家。小编我对狗并不陌生,也被咬过很庆幸没有咬伤,只是有一点疼而已,现已过去十多年,安然无恙。
近日宁波的以为保安大哥却很不幸,被咬过后的短短两个月就被狂犬病毒夺走生命。
两个月前救小狗时反被咬,两个月后突发狂犬病,鄞州区50岁保安陈师傅的遭遇牵动着许多市民的心。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陈大叔已于25日中午去世,此时距离他确诊不过4天时间。
陈师傅的遭遇不是个例。过去十多年里,狂犬病每年都有几例散发病例,迄今无一例生还。而且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疫区范围亦有所扩大。9月28日是第11个“世界狂犬病日”,昨天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江
苏省预防医学会组织开展以“文明养犬,科学防控,消除狂犬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我省也是养犬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2016年全省死于狂犬病人数为44人,今年1-8月,全省死于狂犬病人数为12人。专家建议要在法律层面上规范养犬行为,强制实行免疫;建立无主犬收容或杀灭制度,消除流浪犬传播狂犬病的危险
狂犬病又名恐水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 染病。狂犬病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人一旦发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几乎100%死亡,病死率是所有传染病中最高的。
所有的狂犬病患者都会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发病前期。患者会出现类似感冒发烧的不舒服的感觉,被咬处近心端位置会有蚂蚁爬的感觉,举例来说,患者被咬的如果是手指,前臂会有蚂蚁爬的感觉。
狂犬病预防相关误区3
误区一:家养狗不会携带狂犬病
事实上,看似很健康的狗也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通常带狂犬病毒的流浪狗、野狗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动物的机率很大,所以说,家养犬、猫必须栓养,注射防疫疫苗。被家养犬咬伤或抓伤也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才能防范于未然。近几年来宠物数量日益增多,人们不仅喜欢养宠物,甚至亲吻宠物,虽然与狗亲吻致病机率并不是太高,但是如果我们口腔粘膜溃疡,那么就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
误区二:被其他动物咬不会得狂犬病
以往大家一般认为只有被狗咬伤才有可能得狂犬病,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猫、羊、牛、老鼠等哺乳动物均有可能成为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因此不仅仅被狗咬伤会得此病。但凡被上面的动物咬或抓伤,都要及时进行伤口清理及接种狂犬疫苗,而且越早越好,必要时应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目前未见鸡和其他鸟类传播狂犬病病毒的报道。
误区三:狂犬病潜伏期有好几十年
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的长短一般和被伤者的年龄、伤口的情况、入侵病毒的毒力和数量等因素有关。一般为半个月至3个月,在潜伏期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潜伏期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十分罕见,几乎没有。发病后常伴有低热、倦怠、恶心、恐惧不安,对水、风、声等刺激会有喉头紧缩感,最后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整个发病过程一般在一周之内。人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
误区四:给宠物打了疫苗就安全了
给动物接种狂犬疫苗是普遍提倡的,但目前实际状况是动物疫苗的管理以及效果监测都还不完善。动物疫苗对每种动物的效果、起效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另外,宠物在室外活动时,难免会和其他来历不明的野狗或是流浪狗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病毒。
误区五:受伤出血之后才有必要打疫苗
如果与动物的接触中被动物咬伤或是暴露了,应针对不同的暴露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皮肤的暴露程度分为三级:1级暴露为接触或喂养动物,无需进行任何处置;2级暴露的情况有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是无出血情况的轻微抓伤,此种情况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3级暴露的情况有破损皮肤被舔触、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及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若出现三级暴露,除了按2级暴露处理外还应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所以,不仅被咬伤有可能感染狂犬病,和野狗亲密接触、被动物用舌头舔触(被舔皮肤破损),也会感染狂犬病毒。
希望市民规范养狗,按时注射疫苗!从源头上避免狂犬病的传播! ,预防狂犬病,给自己,给别人一个安全!支持的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