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3371/47bcbd520c204de9.jpg)
作者:菲利普·津巴多
借阅时间:9/17--9/27
这本书有544页,是一本很厚的书。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誉退休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与教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下面是一些那引发思考的好句:
1:人类不是命运的囚犯,而是他们心灵的囚犯。
2:“利社会行为”是来自互惠利他主义的前提假设——他人一样也会这么对待我的财产和权利。
3:当你身处一个既陌生又残酷的系统情境下,在这个人性的大熔炉中,你可能不会表现得像过去熟悉的自己。
4:我们都是上帝实验室里的白老鼠,人性不过是进行中的一项实验。——田纳西·威廉姆斯
5:生命是自欺欺人的骗术,要骗得天衣无缝,就必须习惯成自然,一路骗到底。——威廉·黑兹利特
6:哪里违背意志,哪里就是人的监狱。——爱比克泰德
7:当好人沉浸在“整体情境”时,情境力量会挑战个人人格、个性和道德观的稳定性及一致性,从而影响人性的表现,引导人做出诸如非理性、愚蠢、自毁自弃、反社会、不计后果的行为。
8:当人在情境中觉得自己拥有匿名性,也就是觉得没有人会意识到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也没有人会在乎)时,反社会行为就比较容易被诱导出现。
9:在制度性的环境中,人类被禁止表达情感,因为它们代表了冲动的个人反应和不可预期,然而制度性环境却只期待一致性的集体反应。
10:去人性化过程使得加害者得以保持匿名,因而降低了个人行为的可说明性、责任感和自我监控能力。而去人性化过程则夺走了潜在被害人的人性,使得他们变得跟动物一样,甚至什么都不是。
11: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境力量的支配下,普通人,即使是好人也可能会被诱惑加入并做出恶性……我们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我们都等待着一个情境出现,好可以证明自己身上有些“好东西”。
12: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的挑战是如何熟练自如地摆荡于完全沉浸与适时抽离的两极间。
13:抵抗力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种能力的发展:自我觉察力、情境敏感度、街头智慧。
14:系统会把个人的反对重新定义为妄想症发作,两个人的反对当作一对疯子在发声,不过当有三个人站在你这边时,你们的想法就会变成值得考虑的一股力量。
第一章是对全书的大概介绍,提到了几个违背人性的犯罪,如卢旺达强暴事件、南京大屠杀、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案件等。作者告诉我们,这本书的旅程就是带领我们看清邪恶,看清人类本质的黑暗面。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监狱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作者实验的目的:作者想弄清一个人在适应新角色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可能短短几星期就与以往大有不同。然后是志愿者的分派(在实验中是狱卒还是犯人)。接着是“逮捕犯人”(也就是带志愿者去斯坦福地下室模拟的监狱)。
第三章名为“堕落仪式正式开始”。
主要内容就是监狱实验的开始——作者希望犯人能获得一种自己“真的在坐牢”的感觉,因此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监狱生活气息(被命令脱光衣服,裸身站着。犯人没有名字,只许用编号。对犯人的十几条行为规定等。)狱卒适应自己的角色适应得很好,会跋扈和无理取闹。
作者认为实验将会把参与者带进特殊环境的价值观,态度和人格特质。
第四章到第九章都是监狱实验的过程。犯人遭到狱卒的折磨——餐点太少、缺乏睡眠、受体罚、被关进黑房间等。这中间夹杂了犯人与狱卒的心里想法,最后几名犯人崩溃,实验提前一星期结束。
作者总结此次实验,并且给出所有犯人和狱卒的回顾日记。
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背后的信息、分析、教训和伦理反省。
也提到了实验代表的时代氛围,对实验参与者的正面影响,以及工作人员的收获等。
第十二章提出情境力量对人的重大影响。
米尔格伦的“盲目顺从权威”实验告诉我们:人性具有极大的弹性,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出现极端顺从以及抵抗权威这两种态度。一切只关乎他们所经验到的情境变量。
关于从众的需求,作者给出解释——
第一个是“资讯性需求”:其他人的想法、观点和知识常有助于人们探索自己身处的世界。
第二个是“规范性需求”:当我们同意其他人的看法时,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于是因为受到归属感以及希望以相似性取代异质性的强烈需求鼓舞,所以对其他人的观点做出让步。
接着作者给出了其他的一些实验,比如“在教室里制造纳粹分子”,“把小学生分成上下等两群”等。
作者又引出“平庸的邪恶”这一观点——恐怖分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个很普通平庸的人,这些行凶者寻常得令人吃惊。
第十三章研究的是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恶。
开始作者给了一个实验例子——让一群女大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对其他女生施加痛苦的电击。把十个女生分成两组,一组人可以维持匿名,使用编号代替姓名,穿着实验袍掩饰外表,也就是去个人化。而另一组人则清楚揭露身份,也就是个体化。
最后的结果是——去个人化的女性对受害者的电击次数是个性化女性的两倍。
对于以上,经验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行为反应并非来自于伤害他人的残酷动机,而是因为当时逐渐感受到自己对其他人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受到这种感受的激励而造成。
接着作者以战士为例,说明了改变人的外表衣装也可以去个人化。
然后介绍了班杜拉提出的“道德松绑”机制。这个机制指出,由老师、父母及权威人物所施加的外在道德标准成了内在的个人品行规范。所以人们尽力控制自己,避免出现不符合人性的行为,但在某些时候会暂时解除平常的道德运作。
第十四章: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
本章讲述了整个监狱虐囚事件,也包括狱卒对囚犯的虐待,如性虐待等。
在中间分析了施虐者弗雷德里克中士的人格及情绪功能,结果是一切正常。
作者还提出,虐行实行的原因也与对地位的渴望以及复仇心理有关。
在这章末尾,弗雷德里克接受了审判,被判八年有期徒刑,开除军籍,降为最低阶二等兵并丧失所有津贴和福利。
第十五章
这一章主要分析虐囚案中的系统错误。如沟通不良、教育失败以及领导无方是错误之一。
这其中也指出监狱中的一些虐囚行为,如使用水刑、用军犬恐吓犯人、将犯人叠成金字塔等。
接着提出一些领导者的受罚,如国防部长、前中情局局长、驻伊拉克最高指挥官和少将受审。
第十六章:抗拒情境影响力,赞颂英雄人物
在这章中,作者给出抵抗有害影响的十步骤——
一,承认自己犯错,不要正当化或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二,改变平常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要用飞行模式来生活,而是始终活在当下,对当前情境有所反思。
三,要拥有个人责任感,为自己的行动和决定负责。当你越意识到责任分散只是种掩饰,就越不容易盲从权威。当你越不接受责任被转嫁,就越能抗拒顺从反社会团体的规则。
四,要坚持自己的个体性。匿名性和秘密会掩盖恶性,并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五,分辨并尊重公正的权威人士,反抗不义者。
六,人固然是社会性动物,但不能因为害怕被群体拒绝而做出危害社会整体利益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终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灵中,活在孤独之中,所以必须乐意并且也随时准备好主张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应担忧被社会拒绝。
七,要去意识到架构化信息的力量并且维持警觉心。
八,平衡时间观。对行动的未来结果做个损益分析。用过去与未来的结合来抑制暴行。
九,不为了安全感的幻觉而牺牲个人或公民自由。
十,反对不公正的系统。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解释了什么是英雄式行为,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并且列举了一些英雄。
全书与斯坦福监狱实验、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紧密联系。
作者通过对事件的拆分描述,论证情境力量对人的影响。
这本书是心理学书籍,还比较有意思。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3371/1e24e35b4e5e426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