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首先讲一下,路西法他原本是基督教当中的大天使,深得上帝的厚爱,突然有一天与上帝发生了矛盾,于是带了一群坏人到了地狱当中,变成了撒旦,变成了恶魔,天使就这样完全堕落了。
所以,我们就可以想到,天使都可以堕落,人会不会堕落呢?
有两种说法,人是好人是坏人是又天性决定的,无法改变。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的好坏是与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1970年代,美国一直被一些丑闻所困扰,比如说军方虐待俘虏,狱卒虐待囚犯等等,那由此我们就考虑了到底是这些施暴者本身是坏苹果,还是我们整个体系出现了问题呢?
于是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非常有名的一个实验,叫做斯坦福监狱实验。
让一群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
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
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
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我们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
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进行菲利普·津巴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实验讲解摘自:豆瓣
当然也有三部电影,是通过这个实验改编的,分别是,《死亡实验》、《叛狱风云》、《斯坦福监狱实验》
原本温顺的人在一个设定的环境里拥有了掌控权,财力,便开始对囚犯,对弱者施虐。
我们可以看现在大家非常喜欢日本这个国家,他们非常有礼貌,非常文明,并且服务意识非常强,可在国耻难忘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们却冷血无情,残暴无礼,反人性对我们的同胞痛下杀手。
残暴的他们或许在老婆家人眼里,在务农的时候都是非常温和,可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们却能对老弱病残下手毫不眨眼呢?
原因就是体系决定了他们,当时的日本的军国主义体系。
还有一部电影《朗读者》里,有一个女士,非常热爱文艺,喜欢读书,朗诵,后来她在纳粹时期被安排去做仓库管理员,有一天,她的上司说我在仓库关了一些犹太人,没有指令不许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上司在仓库之中放毒气,她作为仓库管理员可以打开,可是她没有打开,选择了服从。
这样看来,我们身处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系统当中,我们就会成为乌合之众,是坏人呢?
可是最关键的是如何摆脱体系对我们的影响呢?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角色中要时时刻刻抽离出来,然后从另外一个局面去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知道,我们可能随时都会成为一个施暴者。
在很多体系当中,会有很多手段让你失去自我判断。
去个人化。
我们现在看到警察都穿着一样的制服,服务员穿着一样的工作服,所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校服,所有的狱卒会有自己的狱服。
如果我被警察打了,我会觉得是警察打了我,而不是某某谁打了我,所有,这样的身份可以是可以躲避自己的嫌疑,在能够匿名的状态里,所有人都会兴奋。
去个人化,会使很多人的欲望被膨胀起来,那些键盘侠就是这样生成的,不需要承担个人化的一些责任,因为在一个大的体系当中,没有谁会看见你,你可以毫无顾忌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展露出来,享受自己时时刻刻出于优势的状态里深陷进去。
还有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我们听到很多恶性事件都是权威那方出现了崩塌,而在权威之下被操控的人不再具有个人意识,完全听从上级权威的命令,不管后果,把自己沦为成一个别人拿去攻击的工具。
还有就是事后合理化
在1994年的时候骇人听闻的卢旺达大屠杀,一个图西族,一个胡图族,但是在短短在100天的时间里杀了50万人,可这是为什么呢?
原本胡图族和图西族生活在一个国度当中,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说胡图族和图西族是两个族群,今天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后面就出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残害事件,可在发布命令前他们曾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所以,这样的事事先给出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哪怕我们是哪里人都会有明确的做出了区分,所以常出现了集体排外,互相歧视的现象。
给人贴上各种标签,让人和人能够产生敌对的情绪非常简单。
所以在斯坦福实验中,被设定了我是狱卒你是囚犯,你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和忍受对你的各种打压。
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们不要在相互之间帖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人就是人,或者说,生物就是生物,并且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体系的追随者,不盲目追随权威,明白自己就是自己,跟任何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存在,不要躲在屏幕背后戴上墨镜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话,理性做自己,我们要一直记住。
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