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园诗话》通注(3·16)

《随园诗话》通注(3·16)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4-09-16 19:31 被阅读0次

    【原书卷三·一六】

    合肥进士田实发庚戌会试,梦其母浴小儿于盆,意颇恶之。过黄河,资尽,不能雇车,意阑珊欲返。有驴夫苦劝前行。问夫:“何姓?”曰:“姓孟。”因忆梦中:儿者,子也;盆者,皿也;或者此行其有益乎?果以是科获售。咏《晓钟》云:“雨云魂梦初惊后,名利心思未动前。”又:“鸟立树梢徐坠果,风来檐隙自翻书。”颇近放翁小品。咏《花下鸳鸯》云:“翠幄红帱梦未阑,频倾香露不知寒。除非花上蜂儿落,才肯抬头仔细看。”

    合肥,清时县名,今安徽省合肥市,省会。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建安五年(200),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为扬州治。东晋时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隋开皇元年(581),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元至正二十四年(1363),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合肥县属庐州府,为府治。清初沿明制。康熙六年(1667),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民国元年(1912),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2月,合肥设市。1952年8月,合肥市成为省辖市和安徽省省会。

    田实发(1671—1736),字玉禾,号梅屿。清江南合肥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玄烨南巡,迎銮献诗。屡试未中,困于诸生者数十载,待雍正七年(1729)、八年(1730)联捷举人进士,已届花甲,授知县。历充山东、湖北乡试同考官。乾隆初,以颓老改徐州府学教授。著有《玉禾堂诗集》十卷(康熙两衡堂刻本)。

    庚戌,指雍正八年,1730年。

    会试,音huì shì,会试是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较殿试低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元、明、清沿用。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考试内容重经义,轻诗赋。明清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于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放翁,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小品,音xiǎo pǐn,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篇幅较短,多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或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抒发情怀。我国古代即有此种文学样式,明清更为盛行。“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古印度的佛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祸患,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便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了。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作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作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观,大体上指散文体,篇幅短小,隽永新异。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领袖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不胫而走,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此处所言“放翁小品”应该指陆游的短文或小令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园诗话》通注(3·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hw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