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很重要,这也许我们都知道,但却常常低估了它的难度。我们总以为以为换个环境就可以改变自己,重新来过,结果却是换个地方偷懒而已。一方面是想着改变,但做不到改变;另一方面是把改变当作对抗焦虑的手段,改变很痛苦,做不到改变会更痛苦,所以我们都有意识的欺骗自己正在改变,而实际上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越改变状况越差。
我们实际上都高估了自己,认为自己是可以马上改变的,或者是认为自己未来长期坚持某件事,是会改变成功的。前者其实很少人,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凡人,都有自知之明,不会相信拔苗助长能越长越好。但后者的人就比较多了,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凡事得有个目标,有个预期,方能达到目标,达到预期。对于工作,我们更是如此,因为有工作的压力,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不得不变,即使痛苦也得忍受。比如一个原本内向,不愿多说一句话的人,因为从事销售的工作,从而不得不使自己在旁人看来外向一些。要不然就承认自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然后换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不用面对不得不变的压力,我们的改变仍然有回转的余地。正是因为做事留后路,所以我们才没有死命的往前冲。事实上,在我们不用面对不得不变的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改变往往都是无疾而终。比如,减肥、学英语、读书学习等等。
那这个意思是不是做什么都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呢?也不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想把自己的潜力逼出来最好别用极端的方式,要记住成功的背后是不是更成功,而是失败。以极端的方式失败很可能会变成挫败,这个对心理的打击是很大的,不要轻易尝试。
正如文中所说的,我们难以改变自己不是因为环境,而是因为我们的默认应对方式。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想等一下要好好读书,要拿起一本书来看,但现在却正在打游戏或者看电影的途中,你想打完这盘游戏或者看完这部电影再来看书。但当你打完了这盘游戏,还有下一盘,看完了这部电影,还有下一部。正如我们想着12点要睡觉了,却还是一盘接一盘的打游戏,一部接一部的看电影一样。我们十分懊悔,但却没有办法改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换了一个环境,比如换了一个房间,难道就不打游戏和不看电影了吗?不会的。这就是我们对于空闲时间的默认应对方式。事实上,我们对于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都有一个默认应对方式,只是有些重复的多了就难以改变而已。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换一个环境,而是想办法把自己的默认应对方式慢慢的给改成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但是要注意,一开始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抵触和反弹。
你要记住,每一个默认应对方式都是为了保护你而建立的,凡存在即为合理,它一定是给了你相对应的好处,才会让你难以改变。有些好处甚至很隐晦,你甚至都不知道那原来是好处。比如,不愿与人交谈,这不算什么缺点,当然也不算优点,但它是你对外的默认应对方式,并且给了你实实在在的好处。与他人交谈就表示你要打开自己,让他人了解到你的想法,同时你也要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这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的因素。这就像苹果的ios系统一样,以封闭带来系统内部的稳定性,所以不愿与人交谈给你带来了稳定的好处,这也就是你的心理舒适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