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友自辽东大连来,虽10多年未曾相见,却一见如故全无陌生。品狮峰龙井绿茶,餐地道成都火锅,谈笑多年往事,一如刚过去的昨天前天。不过奇了怪的是,那会儿认知的不可忽略、不能轻视,此刻聊来却是一脸坦然、云淡风轻。按理说过了那么多年,好多人、好多事都该遗忘了,可这记性偏就把过去拎得清,记得牢,甚至把哪一天、什么事的人文场景,都准确无误还原出来。
席间好友突然发问,您退休赋闲多年,最深刻的感受是啥?这问来得突然、来得直接、来得让人不知如何开头。这话题似乎包纳万象、又好像宽阔无边,要从何谈起,又怎样如实回应?好在我曾经对此有过长时间思考、经历了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也愿意在简书里抛砖引玉,与过往今来的亲朋好友们一起探讨。我是怎么回答好友的呢?我说的是退出职业生涯后,要做到三个回归,一是要回归自然;二是要回归家庭;三是要回归本心。这三个回归,难以做到的是外在不情愿,内心不自觉;貌似回归了,魂灵并没跟上;回归了一阵子,后来又转回去了。这三个回归中的回归大自然,狭义理解是亲近天地、融入蓝绿,广义理解是遵从规律、顺应法则;回归家庭说来容易做来难,要真正做到淡化社交关系,把更多关爱亲近留给自己家人,需要有对“理所当然”的深刻反省,有对“亲而不近”的重新觉悟;回归本心是在确认不歪不斜、不浮不躁的本质之后,找到为啥活着、活着为啥、怎么活着的根本。
我这样的回答,似乎有些感性、理性含糊不清,也不知对我的这位好友,是否能有丁点启发?对简书里的亲朋好友,是否能产生一点共鸣?但这三点体会于我而言,有着点点滴滴累积的切身感受。因为那时我初到异国他乡,置身地大物博、人口疏少、语言不通的国度,客观上促成了“三个回归”的可能,也在“三个回归”中寻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贵阳观山湖公园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