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作者: 大鹏_29wp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02:44 被阅读0次

    这几年翻的书多了,才渐渐摘掉了”读书太少,却爱思考“的帽子。也是嘛,既然书读得不多,那就大大方方的相信别人不会骗我,自然没有思考的用武之地。可我偏偏是喜欢较真的人,为什么读书?

    首先,读书不指受教育。在接受教育期间,读书是最重要的事,包括老师也只是辅助读书的角色,所以时常被用来指代这些受教育的人——读书人。但是读书应该是一个漫长过程,受教育时期不过只是这个过程中分配时间精力最多的一小段而已。教育本身存在局限性,在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以前都属于低等教育,现有的”高等教育“在部分领域传授知识,这些知识相互独立且繁杂,出了这些领域便再无他用。我们把学科分得太清了,以致忘掉学识本身不分学科,只是作学问的人为了便于认知而将同类的规则划分到一起形成学科。而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传授接受知识的方法,可以是读书,但读书不是全部;应该是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大门,纵然只是匆匆一瞥,也可感受到大千世界的无限魅力。这个思维方式转变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无关于年龄,无关于学历,无关于职业。

    其次,读书是手段还是目的?

    读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也可以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听得太多了,以至于时常会忘掉书中不只有黄金屋、颜如玉,它告诉我们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时常让我们只看到了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读书可以成为手段,但是读书不只是手段。读书也是目的,可以通过它获取这个世界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但不是为了获取这个世界信息了解他人想法而去读书。如果把读书拟人化,手段就像是下属,需要它达到我的预期,目的就像是朋友,多了它会有惊喜,少了它会不自在。读书也可能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唱歌,就像旅行,就像画画,只是我乐于花时间享受过程的一种方式。纵然天下悠悠,亦不会皆为利来,不可否认,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是这个世界的主体,却不是全部。读书只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已。

    然后,读书的状态。我不喜欢听书,甚至根本不会听书。在读书的时候,意识里的自己本就会一句句念给自己听,遇到妙处不断重复反复咀嚼,略有所思便会停下来和自己探讨一番,反倒听书会扰乱那个意识里面的自己,难有思绪。我甚至迂腐地不太喜欢电子书,阅读这种古老的仪式总觉得与现代科技格格不入,我喜欢纸张的触感和书本的重量,也喜欢提笔批注时候的那种感觉——而电子产品,始终少了那股味道。我也谈不上什么为了获取知识为了变得优秀而读书,自然读过之后忘掉大半,索性风过留痕,不记得书里面内容,总算留下了思考的印记,书里面有的没的,都随自己的思路而走。

    另外,读书可以提供方法的问题——你的困惑都可以在书里面找到,都有前人总结的经验。这个世界很崇尚方法论,这个世界也过于崇尚方法论了。方法论的逻辑立足点在于提供便利,但是不是每条路都有捷径。说句不太好听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首先,方法论的问题在于告诉了你方法,而缺乏引导你寻找方法的过程,缺乏思考的过程,每个人所处环境都有大大小小不同,方法论适用状态存疑,其次,解决问题是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换句话说,问题不能白解决呗,需要看看通过这个问题提高了哪些能力,而方法论扼杀了提高能力的路子。没事爱瞎琢磨——没问题,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读书,其实读书用处没那么大,只是对你想法进行纠偏的过程而已。如果只是为了不需要思考而去读书,舍本逐末,浪费时间。

    最后,读书很好,但是不读书也不错。读书只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与其不断考量别人的思想,不断模仿别人的自我,不如多花点心思,多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的自我——这条路没有捷径。而比起读书,还有很多很好的接触世界的方式,比如旅行,比如聊天。书只是有表达意愿的人把自己思想一部分记录下来,但是这个世界大得超乎我们想象,还有更多更多的人,他们拥有更多更多的故事,只是他们可能碍于没法走出去,可能碍于没法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而未留在书里面,甚至这个世界还有更多更多的风花雪月,亭台楼阁,他们没法把自己记在书里,藏在不知名的角落。读书是记录下部分思想,读者再选择性吸收,完完全全的单向传递过程,而聊天是双向反馈过程,读书读到的是自己,阅人阅到的才是世界。重要的不是读书,而是感知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nb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