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年春天,李树下就有奶奶的酱缸。
几块砖铺得平平整整,一个小三缸端坐在上面。缸上罩着纱布,用红布条绕缸一周绑好。上面盖一块方方正正的铁板,用砖压实,缸里装着奶奶亲手下好的大酱。
一般烀酱在每年的腊八,把洗净泡好的豆子在大铁锅里烀熟,和磨豆的师傅打好招呼,趁热把熟豆子磨碎,用车拉到家,豆子还是热乎乎的。趁热打成块,用牛皮纸包好,束之高阁。打大酱块也很有讲究,普通年份打双块,润年打单块。
一般下大酱都是在来年的四月初八。打开层层包裹的牛皮纸,刷去长了满身的绿毛,要反反复复的刷洗,直到没有一丝一毫的绿毛。把酱块掰成小块儿放在缸里,放上盐,加上水,静待时日发酵。期间用一个木耙,反复的搅动,等到发透,没有酱块的颗粒,呈酱黄色,一缸香喷喷的酱就做好了。
〔二〕东北人都喜欢吃酱,每顿餐桌上都少不了。春天的大头菜,荠菜,蒲公英都可以摘洗干净直接蘸酱吃。春天的小菜,生菜,菠菜,小白菜,小葱,苦苣,油麦菜也都可以直接蘸酱吃。土豆、茄子烀熟,黄瓜摘下来直接生吃,蘸酱就可以美餐一顿。
在没有青菜的季节,只要有酱,一顿饭胃口就不会太差。即便做了一桌子的菜,那个不起眼的酱碟也是全家人的最爱。看让你夸的,像个酱碟似的,足见一斑。
晴好的天气,奶奶会打开酱缸,让酱们接受来自太阳的洗礼。用木耙反复搅动,翻搅着大酱,不让酱们有一处死角,让它们都能均匀的接受日照,颜色更加诱人,酱香更加扑鼻。罩好纱布,防小虫子进入。只要酱缸晒着太阳,家里从不敢离人,夏日的天气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雨的到来是不会和你打招呼的。
酱可以和很多时令菜搭档,可以炸辣椒酱,蘑菇酱,酱茄子,酱芸豆,酱黄瓜,酱土豆……无酱不欢,有了酱,才称得上完美的一餐。
〔三〕东北的生长期短,冬日漫长,有时令蔬菜的季节相对短一些。
春天有山野菜,酱会派上大用场,几乎没有哪一种菜会和酱搭不上边。
春天地里的小菜、小葱、大蒜,夏天的辣椒、黄瓜、土豆、茄子,秋天的萝卜、白菜、芹菜,无一不能和酱搭档。
黄瓜丰收的时候,奶奶会摘下鲜嫩的黄瓜,用大酱埋起来,过几天,酱色把整个黄瓜腌透,清脆,美味的酱黄瓜就腌好了。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一条酱黄瓜,都要小口一点点的慢慢吃,仔细品尝,享受那醇美的味道。
烀好剥皮的小土豆,用大酱埋起来,等酱色浸透整个土豆,酱土豆就做好了。
咬开那小小圆圆的小东西,又沙又面,带着浓浓的酱香,比咸鸡蛋黄香多了。
把烀熟的小萝卜或是白菜头用酱埋起来,那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奶奶的酱缸其实并不大,但那里总有取之不尽的酱和取之不尽好吃的东西。
每个离家远行的孩子,想要带些家乡的味道,奶奶就会炸好一罐头瓶带上。有时还会加上一些酱缸里的小咸菜。
街坊四邻的谁家夸奶奶的酱好吃,不必再多说,奶奶会倒上一小碟送过去。每顿餐桌都有那个可爱的小酱碟,那里永远有全家人都爱吃的酱,从春到秋,从冬到夏。
奶奶的酱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