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的章节是学会学习篇,当我问学生们,为什么而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哈哈大笑,这个问题小学课本中就有了,大家都觉得这个答案很虚。
当我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的时候,就谈不上内动力。好多学生到了大学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突然松下来就迷茫了,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仿佛小船没了目的地和马达,原地打转转。
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最后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目标,而不是他人给的,这样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动力。中学阶段的目标就是升学,这个并不是孩子由内生发的目标,所以学习起来动力不强,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学习并不是唯一出路之后,升学的目标都是父母和学校的期待。
大学以后的学习目标好多是就业和考研,这些也是为了生存,难免有不得不,所以也很难激发较强的内动力。如果上大学的学习目标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然后找到好工作之后的学习目标又是什么呢?如果不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好多人工作之后就不再学习,那工作和人生都成了昨日的重复,很难有幸福感和创造力。
一个人学习目标要有近期、长期目标以及终身目标。我们如果没有长期目标的话,往往目光短浅,没有终身目标的话学习也难以持久。如何找到内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可以像玩一样的学习。问题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这项任务在中学没有做,所以到大学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这就是无兴趣、无动力的原因。孩子在小时候就应该培养和发现兴趣,这样在日后的择业上也有方向感。综合上述种种问题,就是我们靠外在刺激太多,向内寻求的太少,对自己了解的太少,目标一定要外在和内在结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盲目从众跟风,盲目的卷,目标就会带来压力而不是动力。这也验证了鸡蛋从外打破是事物,从内打破是压力的原因。
每个人终将要成为自己,而不是标准化的产物,有的人适合当老师,有的人适合当医生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问我为什么而学,可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更好的成为自己,为了更好的服务他人和社会。
我觉察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稳了,目光越来越坚定了,上课的时候能敞开心胸,仿佛在和学生对话,真诚而坚定。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内在,成长也是由内而外的,一切外在的言行都是内在的表现。一切向内求,不断探索自己,不断生发新的自我出来,自我整合,自我升级。封闭自我和敞开自我是自己的选择,放下不安全感,勇敢的敞开自我拥抱世界吧。
我现在每次上课都会先和孩子们打招呼闲聊两句,眼中要有人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罗杰斯的以人为本特别适合应用在教育上,教育者眼中不能仅仅只有知识和成绩,而要有真实的生命,把人当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学习多少东西并不重要,师生关系才更重要,没有建立师生关系,就谈不上教育,因为你对他没有影响力。你会听一个陌生人高谈阔论吗?老师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和尊重是建立关系的前提。平等对话,不要把自己放在权威的角色上,更有利于建立好的师生关系。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你看见这个生命原本的样子,而不是你期待的模样,放下评判,接纳他原本的样子,关系才会有推进,爱如其所是而不是如你所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