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职场如人生,其实职场和生活的道理有很多共同性。人们在初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这个大观园的时候,社会这个大观园就是一个"职场",它会教会你很多东西,而职场则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公司里每一天都是一次学习的经历。如何在职场学会"生存法则",这些一定要记住。
批评是每个职场人都会碰到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旦犯错就会收到批评。但是如何面对批评,心态很重要,事后处理批评的态度更为重要。面对批评,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辩解"。辩解是在受到批评时,大多数人们的第一反应。但是在职场沉默是金"不急于解释,不反唇相讥"才是处理批评的一剂良方。就像毛爷爷说过的话一样: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学会对"评论"不理不睬,对"批评"高度重视。每天,或者最长每周养成习惯,把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麻烦用最重的形容词想一遍,诚实的对待自己。当被批评时,会觉得一切还在掌握之中。很多批评的发生是因为误会。所以,首先建立情感层面的信任,其次澄清事实,然后才是消除误会。这三步能解决大部分因批评带来的关系问题。被批评时,思考的重点应该是"我应该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而不是"对不对"。
职场不同于生活,形象很重要,我在以前的的文章《职场礼仪》里也提到过,因为它代表着你的个人标签。虽然上班不一定要打扮的花枝招展,西装革履,但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一定要保证干净、得体。认真看两部《Suits》这样的职场美剧,就知道形象管理的红线在哪里。尽快找出自己的"基本形象":任何人都会有一个最佳穿衣模式,固定下来。清洁是最低标准。对于在现代化城市工作生活的职场人来说,清洁的定义就是每天洗澡每天换衣服擦皮鞋。你看起来像什么地位,你就是什么地位。请看起来形象最好的朋友推荐发型师,然后和发型师成为朋友。考察一个好发型师的标准之一是他会给你相对而言最简单的方案而不是最贵的。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想要活的精彩往往就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选择,很多事情在我们心里就会有一个想法,我是应该向左还是向右。尤其是作为管理层,决策层,和公司的老板。不过,无论结果如何,要记住,决定是自己的,别人只能帮你想办法,但最后的路还是要靠自己走。
选择大于能力,有人管这个就叫"命运"。其实是一种长期被忽略的能力:关键时刻快速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最优选择就是对个人远期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过于关注当下利益往往是人生的大坑。成大事者不纠结。一旦决定,全力以赴。无论别人给你什么意见,都要记住决定是你自己的。不要依赖别人,更不要把后果归罪于外。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是这个"别人"是特指那些你由衷佩服和学习的对象。
职场,是一个颇为考验人际关系的地方。学会正常的社交,是非常必要的。良性的人际关系只有一种,叫做独立自主、强强联合。从来就没有抱团取暖这回事。做到对别人有价值,是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前提,哪怕是暂时只创造了微小的价值,也有价值。所有关系中最多正向循环最少事后负担的,是交易关系。市场最残酷但也最善意。所有关系中最危险最有破坏力的,是纯感情关系。所以,一段关系要想良性发展,要有能力从纯感情喂养,发展成"复合材料"。比如就婚姻而言,激情不长久,但是双方可以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或者某个具体目标的合作者。甚至就亲子关系而言,也可以发展出协同学习的伙伴关系。以求道之心与人交往。
职场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实力,伯乐也是一个关键,遇到好的领导,好的同事,事业也许就会发展的非常顺利,无论如何,别忘了那个帮助你的"伯乐"。贵人是那些在关键时刻给出关键点拨的人。他们有能力呈现世界的本来面目。路原来就在那里,但是没有他们的指路你就看不见。他们之所以愿意帮你是因为他们的修行,而不是因为我的能耐和好处。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是努力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有机会帮别人的时候,姿态放低再放低,尽量不让对方有心理压力。帮完之后,对方不提,自己不提。务必定期让人看到帮你的结果,分享喜悦和成果。
工作可以说是压力集中营,学会适度的管理自己的压力,也是一种修行。压力是公平的。真正在入世过活的人,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坚信这一点,不易起怨懑之心。职场压力和生活压力无法互换消解。因此不要把压力释放错了地方。压力无法被替代,注意力可以被转移。到难以承受之际,刷一小时消消乐,剧烈运动两小时,都可以回血。问题依然还在。但不妨缓口气再来。有无话不说且旗鼓相当的朋友。说出来可能是最有效的减压之道,并非有人可以安慰你,而是因为站在别人的视角重新看一遍问题会简单很多。永远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对压力源。拖延和迂回只会让压力变大。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自己最受益的工作习惯是做笔记。最佩服的是会面后最先共享笔记的人。如果是管理者,每天固定拨出一些时间与团队成员做非事务性交谈。少则扯淡十几分钟亦可。养成尊重和关注人的习惯。个人行动养成彩排的习惯。打腹稿、做预案。认真准备,就能发现达到一个目标的N种途径,行动中灵活不纠结。团队作业养成复盘的习惯。不追究具体人责任,着眼于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工作性质与人打交道比较多,尽量把会议、会面集中安排在一周中的某几天,这样总时间会缩短。可以留下自己书面作业和从事内部事务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