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成长励志婚姻育儿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作者: 小草青年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15:56 被阅读0次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北大徐凯文教授对大学生空心病的研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空心病的症状类似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而在我看来,如今比空心病更轻,但也更为普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恐怕是“厌恶学习,学习缺乏动力”。

十多年前,当在我进入一所精英荟萃的名校时,我依然认认真真上课,阅读,自习,拿到国家奖学金的时候,竟有同学充满好意的问我:“都大学了,你还这么认真学习干嘛?是不是就为了奖学金啊?”

我当时真的是惊呆了。诚然,奖学金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我来说是好事。但是学习就只能为了奖学金吗?什么叫做“都大学了”?难道大学不是用来学习的吗?

慢慢的,我才听到有些同学跟我提及,他们高中的住宿生活学习异常辛苦,老师最常用来鼓励他们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辛苦一点,到了大学就好了。”

这又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乍一听,会觉得说这样的话的老师特别不负责任。然而,前段时间“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假鸡汤之所以能那么流行,恐怕也说明了:这些高中老师没有撒谎——我们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而出国留学的人们,则会不停的提及,国外优质大学“宽进严出”,学业负担很重,需要极其勤奋。这几年,许多国内的名校也开始提高大学的毕业要求,于是延迟毕业,甚至无法完成学业而被清退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即使不被清退,也有不少人处于“混混求过”即可的状态。

作为一名有高中工作经验的老师,我不断听到毕业了的学生感慨学习没有了动力,作为一名大学兼职咨询师,我也不断接到熬过高考就缺乏学习动力的个案。这些都让我认真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后高考阶段,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不爱学习了?这其中除了个人独特的心理动力之外,恐怕还有一些共同的原因。

一、只规划到了高考,却没有规划生涯

18岁之前,除掉家里有矿可以继承,或者家里有门路可以安排后半生,只需拿个普通本科学历(本科录取率已经非常高了)即可的那部分孩子,其余想做一名办公室工作者的学生都是目标明确的努力着——初中努力上好高中,高中努力上好大学,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找份体面的好工作。然而,一旦上了大学,感觉找工作需要的大学招牌已经有了,学习成绩不那么重要了,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部分孩子为了在就业困难的时局下获得更好工作机会(与中学时一样的动力),则发奋学习考上研究生,延缓一点失去学习动力。考上研究生之后,又容易走回放纵享乐的路。许多大学教授会惊叹:那个面试时生机勃勃的研究生一入学怎么瞬间就颓了!

工作之后,能保持对知识的兴趣,终身学习的人就更少了。许多人25岁的时候,就停止了学习。然后他们的精力开始转到监督自己的孩子开启新一轮从6岁奋斗到18岁……当他们跟孩子大谈需要好好学习的时候,拿出来的理由依然是“初中努力上好高中,高中努力上好大学,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找份体面的好工作”,然后,他们的孩子好奇地看着天天强调学习重要性的爸妈从来不看书,只玩手机。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从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上看,这样的学习动力完全可以理解。但从学生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的水平上看,大学丧失学习动力,只勉强应付毕业,必将有不良影响。其实,大学才是人真正掌握一门专业的黄金时期,这也是国外很多名校读起来非常辛苦的原因。其实我们只需要想一个问题: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只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素养,他要通过大学和研究生几年的时间的学习去变成某个领域的真正的从业者,是不是大学最重要?尤其是某些专业要求高的行业,比如医生。如果一个医学院的学生5-8年之间不能艰苦努力,从零开始学习这一门专业水准极高的专业,毕业了能成为一个信得过的医生吗?

事实上,大学的专业学习,动力应该来自生涯规划。如果找一份好工作不应该只是世俗层面的,只是糊口层面的,那就不能激发学生到了大学之后乃至终身学习的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只有一个人找到了终身奋斗的目标,才可能支持他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努力。

而怎样帮助学生找到终身奋斗的目标?要做好生涯规划。我国古人一直讲究“立志”,发达国家生涯规划也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而现在,许多孩子在18岁之前只知道要提高成绩,上好大学,却根本没认真思考过自己“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喜欢做什么? ”。12年辛辛苦苦学习,高考后却用三天时间匆忙填报志愿!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那些专业是学什么的,只一味以分数来填报,以为越高分越好,以为不要浪费高考分数就就好。于是,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发现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甚至是讨厌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有些学生,虽然学习的内容不讨厌,但由于没有长远的目标和职业定位,加上中学时期受了太多的苦,觉得大学好不容易可以防松一下,也容易得过且过,蒙混过关了事。

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倒逼了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这是一大好事。人是需要目标的动物,但这个目标不应该只是空洞的求生。缺失生涯规划带来的后果不只是大学学习动力的缺失,更可能是毕业后入错行的长期痛苦。工作之后再发现自己的热爱和理想,想要重来,谈何容易?所谓老大徒伤悲,就是想努力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机会;所谓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主要不是来自现实的残酷,而是来自选择的错误。所以,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和个人辅导,引导学生把生存需求和生命盼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带来长远的学习动力。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二、过度依靠外部理由,丧失了学习本身的乐趣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上称为“过度理由效应”的原理。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而我们的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学习上,有太多的外部理由。最大的一个,就是上文提及的“生存需求”(而不是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还有以下常见的的外部理由——

迎合:父母期待和面子的问题

服从:强力管教的班主任和学科老师

竞争:排名机制

从众:晚修/同学的陪伴

这些外部理由支持和裹挟了中学生的学习,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学习的内部理由,比如,学习行为本身来自人类本能的好奇心。我们可能都忘了,当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好奇。婴儿总要用手摸一切周边的东西,开始会说话之后我们都曾经会有一个令爸妈极为烦躁的“十万个为什么”时期。每一个生命都有对外界的本能好奇,这些好奇可以驱动快乐的学习。然而,现在太多的学生过早地丢失了对知识本身的好奇。而一旦进了大学,外部理由陡然撤去,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个时候,再遇上新的诱惑——手机游戏和网络娱乐,谁能幸免?

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尽早发现自己喜欢又适合的生涯目标(也即立志),激发学生往与生涯目标相关的方向去一步步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不要过度以外部的诱惑、权威和期待来迫使学生学习,要相信学生一旦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的东西,凭着对知识本身热爱与好奇,会有更长远的学习动力。

要知道有些一时有效的东西,却会贻害终身;有些教育者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是对学生不利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高考阶段,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不爱学习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ee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