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点艾略特·阿伦森和乔舒亚·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这本书介绍的主要是社会心理学。
这门学科的定义是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
第四章的内容是从众,其中一个小节分析了从众的水平。
作者认为,简单来说我们从众的动机有两种:一是被适应和归属的欲望所驱使;二是被寻求正确的需要所驱使。由此作者又将从众划分为三种水平:依从、认同和内化。
他们的概念依次如下:
1)依从,是指我们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的某种行为。
2)认同,是指渴望成为我们倾佩的群体或角色榜样而带来的从众行为。
3)内化,是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
我的理解是,依从并不是出自自己内心的改变,比如我们对孩子说如果考试考好了,我就给你买手机,考不好就天天给我作业做到11点在睡觉,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得不学习来获取奖励或避免受罚。依从无法长久维持,一旦奖励或者惩罚没有了,孩子学习的动机也就没有了;认同是指孩子从心里钦佩某个学霸,希望自己可以和他一样,而主动跟“偶像”学习,认同不需要持续的奖励或者惩罚,只要孩子钦佩的对象对他始终重要,或者没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对象出现,向偶像学习的动机就始终存在;最后一种从众水平最为持久,不受外在条件的影响,是孩子自己从内心觉得认真学习对自己的人生很重要,这时不需要奖励或者惩罚,也不需要存在任何榜样偶像,他自己就有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三种从众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为什么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低的,我们只有想办法找到孩子的内驱动力,才能真正的促使他改变行为,并且充满动力的坚持去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