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推”,是把自己推出去时,不就是一种开放?一种分享吗?
1·简单生活
住在一个局促的青年公寓,独门独户,关上门就是两个世界。
简单的生活自小形成了独处的性格,由好斗、孤僻,到适应人群,学会抽身。十几年的固执生活里,所幸被成长环境教化。
棱角相对圆滑是多么的重要,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又是多么的不易。在专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伴随着情感细腻,缺乏自信。然后不至于自私,强化人情世故的同理心,理解别人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方便在现在和以后的强大内心和成熟中,避免因为鲁莽和气盛带来的麻烦。
在开放的空间里,接纳别人比保护自己要重要的多。公寓有273户人家,分A-F区。除了休息的时间,基本空关着一张床。随着入住的时间增长,越来越珍惜和这群人在一起的时间。相遇比相知更容易满足,更让人感到幸福。刘娇,小冉,小美,海潜,未名的叔叔阿姨和邻居...我们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喝茶聊天,一起侃南阔北,一起八卦娱乐,相互关怀送暖。
分享黑暗料理2·公寓的窗户
尽管公寓安置了探头,大家似乎更愿意上班前紧闭窗户,每每我打开窗户,撩开窗帘离开的时候,回来都会发现有人从走廊帮我拉上窗帘,关上窗户。很感谢,也很感动。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我们的戒备心会这么重?从服务厅到房间的距离,闭着窗户的租户十有八九。首先确定人人都有窥视欲,再次人人都有隐私,最后好奇为什么会跳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费尽心思或近于本能的保护物质的附件?有次和秋慧聊天中说到“本地人”,她说身边的宁波人少有激情,问我身边的上海人会不会也是这样。当然是的!在上海,身边的上海人从容自信;在宁波,身边的宁波人从容自信;在合肥,身边的合肥人从容自信;在宿松,身边的宿松人从容自信...为什么呢?生活在哺育自己长大的风水里,若是没有安全感和满足感,相对从容而言,难道不是更可怕吗?对自己的家乡抱有一份骄傲和期待,一份保护她“舍我其谁”的气慨。我认为是一种能力,无关素养。素养是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来平衡情绪的。
可是当外地人汇聚在一个商业化的公寓时,离开家乡的一种失位,会强化身上的机能来自我保护。随着物质的增多,自我满足和发展的资源丰富,自我的开放程度也会随着增加,慢慢倾向聆听和帮助别人。我相信,这个大的方向的判断是正确的!基于个体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成长中的对外关系,自然会有许多的不同。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平时,一来极端困难的情况,二来自我实现的达观现象。简单的说,前者是对人性的考量,无外乎性本善恶的问题,再加一个应变的态度和能力;后者则是个体的追求是否链接起社会和自然,乃至宇宙的循环。
公寓租金从1450--2300元三个层次,租户基本是家庭(情侣)单位,或合租,单身独租的情况实在少见。租户年龄分布在24~45岁,而公寓位置属于外环。上海的交通成本以时间计算,例如从公寓到徐汇需要1个小时,到外滩需要1个半小时。从居住地到工作地,1个小时为可接受距离。那么租户应该在附近1小时半径内上班,每月工资在4500-6000元,按这个不成熟的推算来看,公寓里面大部分的租户是外地人在上海求生存,保安全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闭窗空关就很容易理解了。
3·为什么要开放
独身维度
公寓分暗房和采光房。我一边尚优独处生活,一边开源节流——暗房。只有一个窗户开在走廊边,采光自然不是很好,每天开2次排风扇。基本可以保障自己看书,写文字,学习视频,探索黑暗料理...。穿着睡衣拿着书笔和A4纸盘坐在公共客厅的沙发,延展一席茶,燃一根烛;或拿着电脑端坐在客厅的桌边码字。这种境况,我会多置放1到2只杯子,给陌生的邻居添茶,这种茶水之交比酒水之欢更让我喜欢。这种喜欢,除了不让身体遭受头痛和呕吐之外,还能保持清醒和放松,享受脑垂体的生理反应。
观看视频或网上冲浪的时候,会打开门窗,搂着抱枕坐在椅子上。烧饭的时候播放“喜马拉雅FM”时,更是打开门窗。门前经过的人总会好奇一个男生的房间为什么整洁,鞋子为什么比女生多,一个男生为什么还会烧饭。这个时候,我会得瑟的邀请他们进来聊天。慢慢的大家也都熟络了。一天早上走在去公司的路上,帅哥停下车来载我,正在恍惚的时候,他说是同一楼层的租户,每天从我的窗前走过,早已熟悉了自己的面孔。我想,这就是我每天暴露自己房间的好处,通过开放的环境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公寓里生活的这段时间,慵散和自律共存。总的来说,相比于独处时的清醒,更喜欢和邻居们的分享。
让一个物体移动,推比拉更省力气,效率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往前行进,为什么时间历史往前衍化的原因。当“推”,是把自己推出去时,不就是一种开放?一种分享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