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涨秋池
——咏秋雨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绵绵秋雨,牵引愁思。离家在外的游子,见秋雨更易生起羁旅乡愁。
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秋雨,孕育着羁旅愁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是诗人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诗人的大部分诗歌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来,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诗人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料。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诗人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唐代诗人戎昱在《成都暮雨秋》写道: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着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一场秋雨之后,天气飒然变得清凉了。扔掉了团扇,脱掉了夏衣。不再与竹席为伴,又听到了引人思亲的捣衣声。诗以一个“贫闲老瘦人”的感觉,写出了秋雨带来的思乡之感。
北宋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也是用秋雨蕴含羁旅愁思的名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了词人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心情。“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畴《侯鲭录》)。所谓“不减唐人高处”,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壮阔大。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晖映照着词人所在的高楼,所写的每一个景色里,都渗透着词人深沉的感情。这三句由“渐”字领起。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地也被残阳笼罩,同样是冷落的,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勾勒出深秋雨后的一幅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子的忧郁伤感。“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词人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词人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水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二字领起,“不忍登高临远”,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是更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的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出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蓄。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我“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全词由“潇潇暮雨”引起思绪,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法,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跌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再看北宋诗人张咏《雨夜》中的一夜秋雨:
帘幕萧萧竹院深,
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
滴破思乡万里心。
张咏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东境内),一生多在朝外为官。此诗约作于知鄂州崇阳(今湖北境内)时。
首句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一个“深”既表明时节逢秋,凉意袭人;又突出写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诗人怀乡情愫之深沉。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乡的人黯然伤神。此句以景传情,为下句写人物怀乡的心理、行为埋设了伏笔。
次句紧承上句,画面转向室内,写客居者独处幽居生活的茕茕孑立、郁郁寡欢之状。“客怀孤寂”是直抒胸臆,这种“孤寂”感,在那样的雨夜昏室的肃杀凄怆的环境中更是无法逃避。总不能就这样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黄的灯下枯坐着吧!如何消遣这无边的孤独和寂寞呢?也许,战胜这种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诗歌。于是,他自吟自唱——“伴灯吟”。然而没有知音来赏,惟有荧荧一盏孤灯相对。这种自守寒窗、形影相吊的处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三句转折一笔,再次写景,主要从听觉角度写,以声来衬静。长夜漫漫,孤吟独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腻烦了,正当恹恹欲睡之时,他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雨打空阶”的声音。这凉凉的秋雨,一点点,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溅落在自己的耳畔。这可是异乡永夜的断肠销魂的音乐!“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是中国古代别离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诗人择取这些意象,营造出一个凄美的氛围。“空”字一则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无人迹;二则表明内心深处因身不在家园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台阶其实也并非空,风吹雨打,满地是“憔悴损”的竹枝竹叶,而诗人偏偏言“空”,主要是为了强调客居者远离故乡的种种理想失落、人生幻灭之感。“无端”两字用得神妙,无端是“没来由,没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阶”本是自然情形,而诗人偏偏见怪,这虽无理,但有趣。秋雨不懂抚慰诗人的怀乡之痛,兀自淅淅沥沥,不绝于耳,岂不更令人忧愁郁闷!
结句铿锵悦耳,浑厚苍凉。“滴破思乡万里心”,又由自然环境转移到人的心境。诗人善于打通客观景象、物象与主观情绪、心态这二者之间的关节,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那冷冷秋雨,怎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仿佛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离破碎的心上再錾下几道印痕!这一夜,雨的搅扰,使他辗转无眠。“滴破”将“客怀”的内涵具体化。“万里”与“一夜”呼应,“万里”之遥与“一夜”之瞬构成强烈的时空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乡思之切:这一夜之间他仿佛是插上翅膀,飞越了万水千山,梦回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破”字下得沉重有力,强化了诗人思乡的痛苦与酸楚。
而将秋雨与美女的神韵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莫过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这首《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词人笔端就那么轻巧地一勾一勒,竟似将几百年前一位娇羞轻盈的女子猛地推到了你我的面前,风容尽现,咫尺天涯,宛如秋雨中飘摇的一朵奇葩,艳丽,绝美。
这首小令在纳兰词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他爱情词的艺术高峰。这首词对了解纳兰性德的爱情经历也非常重要。内容是写他与初恋女孩的第二次相逢,正好与上一首词《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锲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连贯性的情节。自井台一见钟情之后,终于又见到了心仪已久的恋人。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典型化的环境,即回廊。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在以后的许多词中,纳兰都写到这个回廊,由此可见,回廊在他生命中是多么重要!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此词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特别是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这绝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这么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永生难忘。上片是静态的描写,侧重于对少女形态的刻画;下片是动态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少女那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三是细节描写,“扣玉钗”这一细节,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把这首词与宋代晏几道的爱情词相比,明显地看出纳兰的格调之高。从风格上看,这首词写得相当婉约缠绵,是爱情词的上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