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01 兼听则明
人若钻在一件事情里,只用一个立场去想问题的时候,常常容易陷入到执着的情绪中,就好像眼前只有这一个死角。
有时候跟别人聊聊天,哪怕多一个人,都可能会给你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虽然来自他人的视角自己可能一时没有办法接受,那主要是看愿不愿意转变思考的角度,至少心里隐约已经知道,眼前的这件事情是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看,这也是跟他人相处和聊天的益处。
因为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生活中有时候的矛盾只是立场的不同,发心都可能都是好的。
在矛盾最集中的家庭里,有时候也是如此,家人们之间的行为背后可能都藏着对彼此深深的爱。只是这些爱用了不同的包装方式表现出来,有时候被误解了,或者互相间的好意不小心擦肩而过。
比如一个家人想把好东西留给另一个人吃,但是对方也想留给他吃,互相没有领会到对方的好意,而发心都是为了给对方。
如果不执着某个角度,接纳用多样性的角度去看待人事物,或许不容易陷入或者纠缠于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要是执着于用一个立场去看待事情,就容易越扯越远。因为人往一个方向去想事情的时候,脑海里会冒出更多的想法来支持这个立场和角度,其中有些想法可能是臆想的,推测的。
随着各种想法不断地累加,最终越来越远离事实,反而徒增了烦恼。
由此体会孔老夫子提出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当人不过于固执己见,不过于执着自我的时候,其实也是放过了自己。
02 荣誉与毁谤
《易经》的道理也告诉人们宇宙间的很多事物在变化的,人也在变化。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执着地追求不变和固定,只用自己固执的一个角度去对待事情,就可能会内耗很多能量,不如随喜,随缘。
比如,生活中,有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好,其实只是对好的行为的好评价,但是要是执着于让别人一直保持对自己方方面面都有这样好的评价,那就可能会缩到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因追求完美导致自己压抑真实的部分。
人追求向上是好的,但是太追求完美了,反而心里的自在程度就下降了。
如果体会到孟子说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就知道在人世间,一个人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赞誉,也会受到因苛求完美而来的诋毁或批评,这是很正常的。
而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得更清醒:“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参考释义: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夸耀赞誉,也不会因为被抬举而加以更加的努力,然后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或是给自己设定规规矩矩要符合那荣誉;就算是全世界的人都觉得不对,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议论纷纷而变得异常沮丧,陷入别人带来的悲伤之中。(摘自网络)
只要觉察内心的发心是合道的,是正的,不一定要太执着于外在的某些肯定或否定。
一个人要是发愿做某事情,多少会遇到困难考验,这些考验是看自己决心够不够坚定。而稳定的内心力量是有荣誉或者遭诽谤都不会影响自己把需要做的事情做下去,不为追求某个必然的结果,而为对自己的内心有一份交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23915/f8324dd971dfcc4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