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什么?|

作者: 在路上悟道中 | 来源:发表于2017-02-26 22:05 被阅读103次

    以前就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写。

    今天中午的一件事情让我突然想起了这个话题。中午我和同事驱车回家 ,路上问同事某某某家在哪里,他说了就在某某村的村委会对面。我当时装着听懂了。因为再问下去就真的没意思了。

    因为我来济源虽然已经有八年了,但是我周末、节假日几乎不出去转,哪怕是散心,就连丹尼斯也是每周周二和周末的晚上才去的,当然是有需要买的东西的话,其他时间很少出门。平时也就是家、学校、老丈人家这三个地方占据了我生活的99%。所以我对济源周边的村啊,地名啊,饭店啊,游乐场所啊几乎都不知道,所以同事说的那个村我根本就不知道具体的方位。

    由此,我想到的是,人与人沟通的前提是相互之间信息等价,并且双方也都虚心且愿意倾听对方,还有耐心给对方解释。

    从而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以及跟家长沟通这些方面。

    很多时候想找孩子聊天,但是孩子平时太乖了,不违反纪律,或者装着很乖,以至于老师发现不了孩子身上存在的根本问题,某些关键时间点想跟孩子聊天,也不知道孩子缺什么,仅仅是凭自己的经验,以及日常对孩子的观察做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就给孩子谈一堆近期注意事项,这样效率真的很低。甚至孩子们都处于对班主任这三个字的尊重与惧怕,也不敢再我面前多说几句。

    教学上:难道我真的了解学生了吗?学生的学习能力怎么样?学生预习某一刻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听课时对于我早已轻车熟路的专业术语能熟练接受吗?我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够吗?我给学生讲的学习方法学生有读过书了解过吗?我跟学生讲某个解题技巧学生再遇见此类问题时能想出来吗?学生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我懂吗?

    讲过课之后学生都能听懂,也觉得方法超好,但是做题时就是用不出来,我感觉根本的问题出在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没有对某一问题经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慢慢的从中找出同类题型的规律,也就忽略掉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失去了数学的过程美。(虽然现在没有时间让学生去美,但我一直坚信教育快不得,无奈中。。。。)

    就像种地一样,种地的过程,付出的过程,自己努力学习如何种地,努力记住一年的中种地的流程,那么今后孩子都会种地,甚至能种豆子。而现在我们做的几乎都是让孩子到地里去看看,去走走,没有体验的过程,最后呢,没人一把粮食,回家去吧,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其实孩子怎么怎么做着吃都不知道,可悲中。。。。。。)。

    每次我们在开会的时候,重要任务讲的是你要怎么抓,你要怎么严,你要怎么管,你看人家的东西多好多好,你要好好用,你看人家的方法怎么怎么样,你要学习。

    对于教育的规律,孩子容易存在的问题,我不是很懂,但是我可以说家长朋友更不懂,家长朋友更多的是把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扩大化,甚至是假设现在已经发生,还有就是以自己在初中时对孩子的认知来评判孩子现在的学习生活,用一个大人的眼光来审判一个正在逐步经历痛苦折磨从而走向成熟的一个少年,觉得孩子选择的路不正确。我们所有的大人在自己小的时候都曾懵懂过,都曾越过雷池,也都曾犯过我们现在看来幼稚的不能再小白的错误,那个时候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呢?-------微微一笑很倾城。我们不想让孩子走弯路,那么我们就选择了肉体上软禁孩子吗?或者说心灵上威逼利诱?越往后孩子的心可能会离你越来越远,你越不让孩子经历的范围孩子会觉得越神秘,最后会变本加厉的去走过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

    信息不对称,但是请跟孩子共情,一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孩子天天在读书,天天在进步,我们呢?终有一天孩子说你这样炒菜不健康,给你摆出来一堆理由,然后你只能碍于面子,弱弱的回孩子一句:我炒了三十年菜了,今天我不会炒菜了,不吵了。之后孩子会回你一句:没文化、真可怕。我想这个是你跟孩子的心越来越远、越来越跟不上孩子进步节奏的必然后果。加油吧!

    儿孙自有儿孙福,尽人事、听天命。引孩子上路,之后的路也只能让孩子“龙场悟道”了。

    如果我们那位教育者能把班里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缺点、弱点等给说出来,那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大师。我们的身边有吗?

    我真心的希望自己今后能了解学生,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至于胡扯一番。

    我曾经说过:走进一个人的心灵是很难的,让一个人接受自己就更难了。

    愿我们所有人一起上路,开始学习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ea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