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无条件的得到了父母的祝福。唯一满足的要求:你只要成为他们的孩子。然而......
妈妈在哭诉:孩子胆小怕事,我对她要求严格,遇到挫折,严厉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她更好的进步?我很疼她,孩子说不喜欢我对她的这种爱......
孩子在哭诉: 妈妈是世界上最不好的妈妈,平时都宠着自己。妈妈整天玩手机,我爱妈妈,可是她一点都不关心我,不爱我......
妈妈为何不爱我?
依恋到底是什么? 依恋就是某一个体对特定个体持续长久的情感连接。一方发出信号满足自己各种需求的倾向,另一方具有对这些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倾向。两种倾向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依恋。情感连接的状况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
01
心理学界最坏的现象
早年跟随李子勋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是经常在《心理访谈》表演心理治疗技术的一位老师。
当时他就认为中国心理学界最坏的现象,就是通过原生家庭的说法,让孩子憎恨自己的父母。
他还提到有个做高官的女儿了解了原生家庭这套说法之后,就天天在家闹,天天咒骂父母,父母甚至给女儿下跪了,女儿也没有原谅。这种事,其实一直在发生。
武志红老师那种“父母皆祸害”的口号,也实实在在得唤起了一大批人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我相信,在我的知乎关注者、公众号粉丝、微信好友中,也有不少人持有或赞同这样的观点。
022
关于母爱的脑科学研究
Kim 等人于2010年的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女性个体在孩童时期接受的母亲照顾的质量,是否和她在生产后一个月内的大脑结构和对孩子刺激的大脑功能反应相关。
报告在孩童时期受到更好的母亲的照顾的女性的大脑在额上回和额中回、颞上回和梭状回区域有着更多的灰质。
在对孩子的哭声的反应中,这些母亲表现出在额中回、颞上回、和梭状回处表现出更高的激活,而那些报告更差的孩童时母亲的照料情况的女性则表现出更高的海马激活。
这些发现表明孩童时期的母亲的照料情况可能与人类母亲对孩子刺激的反应相关的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03
脑科学研究的解释
通俗来说,早年被很好照顾的母亲在听到孩子哭声时,第一反应是去关注到孩子,有很强的敏感和很好的反应速度;早年缺爱的母亲在听到孩子哭声时,第一反应不是去照顾孩子,而是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孩子关心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就比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脑第一反应,与母亲是否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
04
爱分为爱的意愿和爱的能力
可见,爱可以分为爱的意愿和爱的能力。有爱的意愿,没有爱的能力,就会造成:“内心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但是孩子一点都感觉不到被爱”的矛盾。
所以,缺爱的母亲,容易让自己的孩子也缺爱,不是因为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大脑反应的不同。要想改变这一点,最佳方式就是积极寻求疗愈,让缺爱的心灵得到疗愈,让大脑恢复正常功能。
我们是专门疗愈缺爱心理的机构,平时有不少父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系统疗愈,这说明这些父母能认识到自身的一些问题,而且内心确确实实爱自己的孩子;另外有很多大学生或者中学生朋友,以及一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朋友来疗愈,也是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这些父母有爱的心,但是可能爱的能力有缺失,述情能力和共情能力都很弱,大脑关于母爱或父爱的区域(枕叶、双侧脑岛前叶,右侧海马,右侧中央前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双侧小脑在内的多个区域)灰质较少,全面激活次数很少甚至几乎没有。
05
系统疗愈提升爱的能力
有来访者问,为什么妈妈每次关心自己的方式,都是用自己听了很生气的语言和态度来说,自己知道妈妈是为自己好,但是就是特别难受,既想哭又想发火。
这就是因为这样的妈妈,爱的表达能力缺失,只能用理性的、世俗的、功利的、担忧的表达思维来表达内息你的爱意。
所以,让孩子参加系统疗愈,可以改变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让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更有感受情感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父母自己也参加系统疗愈,可以让爱的能力提升,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父爱、母爱,让家庭有更幸福和谐。
【判断自己的缺爱心理程度】
缺爱疗愈专家:光之泉老师,知乎小V,心理学本硕全日制,博士研修,心理协会法人
可以加我微信:12315785,免费测试评估
公众号里也有很多心理测试:依恋心理(yilianxinli),让你一万年不缺爱的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