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个人形成论》美国 卡尔.R.罗杰斯/著
“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奋斗”“我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每个人时时扪心自问的问题,有时是平静地,沉思冥想地发问,有时是在痛苦难耐的迷惘或者绝望中发问。这些问题都很古老,它们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提出而且永远回答不完的古老问题。也是每个人必须以自己个人的方式问自己追问,并不得不做出回答的问题。它们也是我作为一个心里咨询师经常听到的那些陷入个人生活痛苦的男男女女们为了体悟,理解,选择自己的生活取向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表达的问题。
当我看见这个生活目标显现在我与我的当事人的关系中时,我对它最好的陈述方式,可以用克尔凯郭尔德一句话来概述:“成为个人真实的自我”。我很清楚,这听起来也许过于简单,以至于让人觉着很好笑。成为个人真实的自我,似乎是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当事人采取的导向
让我尝试一下,我是否能够说出并澄清我和当事人一道工作时所注意到的一些倾向和趋势。在我和当事人的关系中,我的目标一直是尽可能为当事人真诚地提供一种安全,真诚,共情理解的氛围。我还发现,用诊断式的或因果说明的解释来干预当事人的经验,并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对当事人也毫无帮助,提建议,进行指导也没有什么益处。因此我看到的变化导向,在我看来,似乎是来自当事人本人,而不是来自治疗师。
远离人格面具
首先我注意到,当事人显示出的典型趋向是逐渐远离那个不真实的自我,尽管会有不少踌躇和顾虑。换言之,即使在没有清楚地看到未来出路之前,当事人也会远离某种虚假的生存态度。当然,这样做的时候,无论是多么消极,他都要开始定义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远离“应该”
另一种趋向显然是当事人正在远离他“应该是”什么这种强迫性的想象。许多个体如此强烈地受到他们的父母的影响,并从父母那里吸收了这样的一些观念:“我应该是好样的”或者“我必须是好样的”。正是由于内心巨大的挣扎,他们发现自己正在远离这个预设的目标。她感到她就像自己的母亲,对父亲百依百顺,试图不断满足他的要求。“而我真的不想成为那种人。我发现那不是成为我的真正自我的好办法,但是我想我有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如果你想被人重视,被人喜爱,你就不得不那样做。可是谁会关爱像我这样得可怜虫呢?”她接着说:“谁会真的去爱一个逆来顺受的可怜虫呢”她接着说:“至少我不想让那种会爱一个可怜虫的人来爱我!”
清楚地显示她正在远离那个“我必须善良而服从”的自我观念。
足以让人惊奇的是,许多当事人发现,他们已经感到把自己视为糟糕的人是出于迫不得已,而他们要远离的正是自己的这种观念。
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
另外一些当事人发现自己正在远离文明期待他们所成为的目标。我的一个当事人非常激动地说:“长久以来我一直努力按照对别人来说有意义,而对我来说根本没有道理的标准活着,真的。不知为什么,在某个层面上,我的情感远远超出那些标准”所以,他开始远离社会对他的固定期望。
不再取悦他人
我发现许多个人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来形成自我,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得到了自由,他们就会远离这种取悦他人的目标。有一个职业男性,在治疗的结尾时回顾他的经历,他写道:
我终于觉得我真的必须要开始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做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别人认为我应该做什么。我的整个生活彻底翻了个个儿。我一直感到我必须做一些事情,那是因为别人期望我这样做;更重要的是,我那样做是为了让人家喜欢我,见鬼去吧!我想,从现在开始,我就是我----不管富有还是贫穷,好还是坏,理性还是非理性,合乎逻辑还是不合逻辑,名声好还是不好。所以,非常感谢你帮我重新领悟莎士比亚的那句话-----“要做到对你自己真实”。
他们不希望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样子,无论那些规则是由父母规定的,还是由文明规定的,无论它得到积极的阐释,还是得到消极的阐释。他们不希望把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塑造成一种可能纯粹是为了取悦他人的形式。换言之,他们不选择成为i任何矫揉造作的东西,任何被强迫的东西,任何被他人从外面界定的东西。他们认识到,他们并不总是这样的目标或目的,尽管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按照这样的目标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向着自我导向转变
首先,当事人向着独立自主转变。我借此是说,他逐渐地能够选择他要转向的目标,他变得对自己负责任。他能够决定,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和方式对自己有意义,什么样的没有意义。
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我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承担责任的自由,开始时,个体往往是谨慎而胆怯地,几乎是没有信心地朝着这个目标转变。我也不想让你们觉得,似乎当事人总是可以做出合理的选择。负责人的自我导向意味着个人要做出选择--------然后从选择的后果中学习。所以当事人会发现这是一种令人清醒但又令人兴奋的体验。一个当事人说:“我感到害怕,感到很脆弱,失去了支撑,但我在内心也感到一种汹涌澎湃的力量或活力。”在当事人开始掌握他自己生活和行为的导向时,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
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
当事人似乎更开放地趋向于成为一个过程,一种流动性,一种变化。他们发现自己一天天地日新月异,对此他们没有丝毫感到不安。
他正在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流动的过程来欣赏,起初是在治疗时间内,但以后他会发现在他的实际生活中亦是如此。这不禁使我想起来克尔凯郭尔对个人真实存在的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人不断地处于形成地过程中。。。。。。并把他所有的思想转化为过程的术语。
转向生存的复杂性
我意识到,如果对于治疗关系中他自己的复杂性,不断变化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感,他总体的态度能够做到完全的开放和透明,那么,事情就会进展顺利。然而,如果他只是自己情感的一个狭小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使人格面具或自我防御,他就会发现治疗关系可能变得很糟糕。我发现,在每时每刻都成为自己的全部---全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自己毫无掩饰,在自己内心无所畏惧----这是那些在治疗中变化显著的当事人普遍的渴望。
转向对经验的开放
“成为真实的自我”还包括其他因素。也许一个已经不言而喻的要素是: 个体开始转向一种对自身经验开放,友好,关系密切的生活。
马斯洛在对他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做研究时,已经注意到于此同样的特征。在谈及这些人时,他说:“ 他们能够轻松地洞察现实,他们近似于动物式或孩子式的接纳性和自发性,表明他们对自身的冲动,欲望,见解以及主观反应具有非同寻常的自觉意识。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高度开放,往往于类似的对外在现实的开放体验相联系。“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他们能够带着敬畏,愉悦,惊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气爽,天真烂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赏生活的原初的善,尽管这些体验对别的人们来说则可能时陈旧乏味的东西。”马斯洛的这些话非常适合用来谈论我们那些已经对经验开放的当事人。
转向接纳他人
一般说来,与这种对内在和外在经验的开放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开放和接纳。正如当时人转向能接受自己的经验一样,他也转向接纳他人的经验。
转向自我信任
他越来越信任并珍视他的作为一个过程的自我。这种观察使我开始更好地理解那些富有创造性地人们,海明威肯定知道“好的作家不这样写作”。但是幸运的是,他走向城管委海明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走向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作家”。爱因斯坦似乎常常忘却一个事实,就是好的物理学家不去像他那样思考问题。但他没有因为在物理学上不够充分的学术准备而退却,他只是朝向成为爱因斯坦,致力于思考他自己的问题,尽最大努力真实而深刻地成为他自己。这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在艺术家和天才人身上地现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当事人更加信任发生在自身的过程时,这些普通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就变成了重要而有创造性的人,敢于感受他们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内部所发现的价值来生活,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总体的导向
他逐渐远离那个虚假的存在样式,远离成为一个人格面具。他没有不安全感或装腔作势的防御性,在自己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增加。他没有内疚感或自我贬低感,在他的真实存在之外无所减少。他日益听从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身处的声音,并且发现自己带着更大的准确性和深度,越来越愿意成为他最真实的自我。
成为他的真实自我,似乎就是他最向往的生活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