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布拉格

作者: 树根2018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21:07 被阅读16次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雨中的布拉格

捷克是个我从小就很熟悉的名字,因为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是捷克出品的《鼹鼠的故事》。

布拉格的名字进入到我的记忆比较晚,是上大学时。了解它居然是因为一部美国大片《谍中谍》,故事开始于一座夕阳余晖下的古香古色的城市,一条大河缓流其中,建筑庄重优雅,街道静谧安详,与一场谍战大戏的气氛有点格格不入,这座城市就是布拉格。虽然影片里只有短短几个镜头,但还是记住了它。

更进一步认识布拉格是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名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约十多年前读了这部小说。字句现已模糊了,但那重淡淡的忧伤和沉沉的压力却始终萦绕于胸,让我不愿轻易再去翻看它。在我印象里,布拉格是个阴郁的、冷漠的城市。后来又了解到卡夫卡也是诞生于这座城市的灵魂,就更感到一丝悲怆和凄凉。布拉格象是一位敏感、内向、寡言、深沉的没落贵族,深居简出,不苟言笑,却有种说不出的魅力,这魅力来自其家族悠长的历史和不经意间流露的精致品味。

这次旅行,有幸在布拉格逗留了一天,恰逢阴雨绵绵,让整座城市充溢着一丝清冷和凝重,刚好与我的印象十分相符。

旅游大巴在刚刚驶入市郊时,天空乌云沉沉,街道两边是一些东欧社会主义时期的建筑,方头正脑,水泥红砖,没有装饰,在灰色的天空下犹如一块块墓碑。这是一种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建筑,游走其中仿佛回到了我们的80年代,如果墙上再刷些中文的标语,几乎可以让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神经错乱。我不曾想到,社会主义时期审美竟然如此强悍,居然横跨了大半个地球,波及到了两种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看到这样的建筑,加上这样的天气,不免让我有点心情沮丧。心想:这号称"千塔之城"的教堂尖顶莫非都已被铲平了?那些美丽的画面莫非是为游人拍照而残存的几处景观?如果如此,那布拉格就成了被红色文明淹没的庞贝城了。

汽车行驶中,迎面而来一辆古董般的老式有轨电车,红色的车身上部,配着浅米色的车顶,小小的玻璃窗被厚厚的橡胶垫固定,看上去外观有些粗笨。这种造型虽不像现代工业品那般流畅,却显示了一种前工业时代的质朴,是那种喜欢收藏铁皮玩具的人所有衷爱的风格。

随着汽车前行,街道两旁的建筑色彩开始丰富起来,逐渐看到了欧洲常见的那种浅淡的配色,墙面和窗口也开始有了白色的造型装饰。这种白色和浅色搭配让人的感观柔和了许多,它让我联想到一盘有夹层的奶油蛋糕的颜色。我们现在对这种浅色系的同类色或近似色的搭配比较接受,如服装面料的选色我们更倾向于柔和浅淡的色彩。象唐装这类大红大紫的色彩,我们更愿意把它留给某些特定的场合。这里面其实折射的是中国人审美的变迁。我们现在的审美多半是已西化了的审美,因为当你置身在西方的城市,你就会突然明白,这种色彩搭配的审美其实是从西方泊来的,是西方人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审美。相反在苏州园林,我们感受到的则是黑与白,实与空,动与静,是典型的东方人的审美。

虽说在我们看来,欧洲建筑的风格和色彩都比较相似。但细查起来,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布拉格的几种色彩搭配给我的感受就有所不同,布拉格的建筑表面也通常使用米黄色,蛋青色和豆绿色等,只是这些色彩的饱和度都被压得极低,更趋近于灰色。尽管巴黎的墙面也是类似设计,但巴黎的屋顶通常是深灰色,用它来对比,墙面的色彩既使很弱,也能被衬托出来,反倒显得十分鲜亮。而布拉格则不同,布拉格的大部分屋顶是砖红色的。砖红色本就是一种古旧的颜色,再配合上纯度很低的米色,豆绿,蛋青等,会感觉愈发不够响亮,有种闷闷的感觉。尤其是砖红和豆绿色的搭配,初看时有种吃生豆苗的感觉,刚入口会让人有点不适,但品得久了又似乎很有味道。这种豆绿我们其实也不陌生,在八九十年代的老医院或老机关楼的墙裙上经常能见到,只是我们豆绿总是被调得过于生猛,加之场所给人带来的不适,所以,中国人常对这种颜色些不良印象。其实细细品味起来,砖红加豆绿再加点白色搭配出来是一种十分低调的优雅,只是每一味颜色的纯度与面积要把握得十分恰到好处,这就象是在一根琴弦上演凑的小提琴曲,稍不留神就会跑调,而布拉格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

随着逐渐深入城市,我们仿佛驶入了一座被时光遗忘了的城市。与其说是城市,不如说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在馆舍正中横陈着一条宽阔的伏尔塔瓦河,河上横跨了十数座大桥,而毎座都堪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桥身设计优美,连桥上的每个围栏,每一个路灯座都雕刻得十分精彩,仿佛建桥的人不是在铺设一座桥梁,而是在制作一件传世的珍宝。我不知这样一座桥要修建多久,但足可见这里的人都是生活在凝固时间中的人。因为在躁动的今天,追求现世现报的我们,很难想象那种在时光中闲庭信步的悠悠然。

布拉格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大约是唐代中晚期,兴盛于十四世纪中中叶,应该是中国的元末明初。在这一时期的布拉格曾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关于布拉格的历史,乃至于欧洲的历史,对于很多普通的中国人来说,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我们仅有的一点历史知识来自于高中历史那为数不多的章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让我们天生拒斥了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文明。它让我们更习惯于用自己熟知的文化编织起一个全封闭的世界。甚至于在今天,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席卷了全球数以亿计的生命,我们仍很难从封闭的梦境中惊醒。

西方对于我们的经验来说,仿佛象一只突然横空出世的𤠣子,明代以前还是个茹毛饮血的蛮物,工业革命后摇身一变就成了超人!我们所知的一点西方历史断续不成篇章,如捷克不曾浸染过红色的历史,我们恐怕都难以记住这个绕口的名字。然而,我不知这是历书教材有意为之,还是我们的历观本就狭隘。不去梳理西方的历史脉络,我们连两次世界大战的缘起都知之寥寥!今天来之不易的世界格局更是不得而知!我们的历史究竟教给了我们什么呢?

幸好,今天的国人可以走出国门,亲见曾经雄据于地球另一方帝国的遗骸,才会让你震惊,在波西米亚为中心的这个区域曾存在过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王朝。这些人名和朝代虽不为国人熟悉,在文明史上,却是有如恐龙一般真实的存在!而布拉格就是这存在的化石。在这座城市中几乎完整地保存下了从公元九世纪至今天的各种标志性建筑。

我们参观了位于布拉格中心地区的圣维特大教堂,据载该教堂绵延修建了千年之久。建筑体量之高大伟岸堪比梵帝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堂主楼高99米,相当于今天40层高的塔楼。而其主体竟然建于近700年前,主体完工花费了约120年!这一个个数字极具震撼力地冲击着我的眼球,我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其中,让捷克人如此不计成本,不计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工程?我们现在还有谁愿意为自己看不见结果的未来投入如此大的热情?我只感到能面对这样的建筑三生有幸!因为当年修建这座建筑的三代人也未必看到了完工后的成果。岁月和体量与个人构成的比例关系,让我们倍感渺小。

虽然参观时正逢阴雨,室内有些昏暗,但其巨幅的彩绘玻璃大窗依然斑斓眩目,在铅灰色的天光衬托下,更显得华贵而庄严!不过也不无遗憾,如果能看到阳光透射入内,拉出丝丝光带,辉映于教堂的空间之中,那将会是一幅更加梦幻的图景。在参观中,导游特意介绍了其中的两幅花窗的作者,是捷克近代著名大画家穆恰,平时只在画册上见到过他的作品,本以为是些装饰书籍的插画,没想到他的画幅也可以如此巨大!在画风上,这组彩绘已有了明显的现代气息,但仍能够与周围的设计浑然一体,如同在这古老的身躯上见到了一缕新生的乌发,让人不禁感慨,这建筑肌体的活力。

西方的教堂有保存圣人先哲遗骨的传统,在圣维特大教堂中,也是如此,既盛放了皇室成员的金棺,也存放了不屈于皇权的圣约翰尼波克的灵枢。圣约翰的事迹是一个有关忠于职守的故事,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在此不做赘述。我只是有些好奇,为何在他们的文化中可以同时包容皇权和皇权的对立面?这种传统中已渐存了今天宪政的影子。在布拉格,据说有上千座大大小小的教堂,不知还有多少个值得书写的故事,但我们的行程时间有限,也只好远远一眺了。

布拉格是一座驻留了历史的城市,从城市中心的高地上远望全貌,建筑的屋脊勾勒出延绵不绝的天际线,伴着伏尔塔瓦河的河水,一直伸展向目力所及的尽头,无言地述说着这块土地上延绵了千年的历史。这部历史,是一部你能够见证的历史;是从千年前,一石一瓦铺陈出的历史;是一部没有断裂,没有涂抹,没有矫饰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肌体依然鲜活丰盈的历史。布拉格如同一枚种子,千年前种下,在精心培养中,逐渐成长壮大,开枝散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而反比我们的城市,如同一季一枯的草木,四千年的文明,有时还要靠来自地下的挖掘才能够证明,这让我多少有一点心酸。雨淅淅沥沥,洒落而下,布拉格这棵粗壮的老树,显得格外舒畅,每片屋顶迎着雨滴,被洗刷得十分鲜亮,低调子的米咖,蛋青和豆绿也似乎泛起了一丝热情的柔光,如同一丝愉悦闪过一位不苟言笑的老绅士的脸颊。老绅士端坐一方,一张历尽苍桑的脸庞如今已是十分平静与安详。面对这位"老先生",我轻轻地举起相机,悄悄按动快门,生怕惊动到他的回忆。

行程匆匆,一个下午不知觉间就已飘逝,在著名的天文钟塔下,我观看了两次有十二个圣陡木偶依次出场的机械钟的报时和死神敲钟。这个机关每到整点报时一次。每次表示距离天国又近了一个小时。不过不用紧张,因为这一小时算是去天国路程上最愉快的一个小时了。

临近黄昏时,雨已经停了,金色的太阳和绯红的晚霞出现在西边的天际,河水被浸染成了玫瑰色,上面洒着金色的光斑,建筑和桥梁也被勾勒上一笔闪亮的金边,如同一幅华丽的装饰画。老式的电车轰轰驶过千年之久的大桥,阳光从车窗和车箱间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如同一台巨大的投影机,闪烁着幻化的光影。大河朝向落日的方向静静地流趟,河道两侧如张开的臂弯,漠漠地迎送着奔流而过的河水。这时导游在车上给我们背诵那段《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片段忽然响起于我的耳畔:

“她想站在河岸上,久久地望着河水,因为望着流动的河水,可以让人心静,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不断流淌,人间的故事就在河边发生。它们发生,第二天就被遗忘,而伏尔塔瓦河的河水依旧在不停地流淌。”

相关文章

  • 雨中的布拉格

    捷克是个我从小就很熟悉的名字,因为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是捷克出品的《鼹鼠的故事》。 布拉格的名字进入到我的记忆比较...

  • 梨花若雪心无尘

    佩特任山位于布拉格古城堡的西侧,登上山顶后能俯瞰布拉格的全貌,蒙蒙春雨中,古都梦幻而又温柔,清新而又纯净,在异国他...

  • 布拉格,童话般的王国

    1/ 说走就走:布拉格 说起布拉格,人们总会想起蔡依林的那首《布拉格广场》,我就站在布拉格黄昏的广场,在许愿池投下...

  • 我的欧罗巴之旅丨没有许愿池的布拉格广场

    DAY10~DAY14 没有许愿池的布拉格广场 对布拉格的印象始于蔡依林的那首歌《布拉格广场》,“我就站在布拉格黄...

  • 《布拉格精神》-悖谬中的坚强(二)

    没有去过布拉格,常常听人说布拉格是最浪漫的城市,让人去了想再去。当然许许多多关于布拉格的赞美,关于布拉格这座城市的...

  • 布拉格5.19-5.20

    为了布拉格,再看一遍《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为了布拉格,再听一首《布拉格广场》 来到布拉格,这个童话小镇,浪漫...

  • 超乎想象的布拉格

    知道布拉格这个地方还真源于周杰伦写给蔡依林的那首歌《布拉格广场》,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布拉格是爱情的圣地,原来布拉格...

  • 西行日记(二十四)2018.8.23

    若问我此行最美好幸福的时刻,我会说是威尼斯雨中奔跑的时候,是今天布拉格水果店外沿街长凳上吃蓝莓的时候,内心是放空的...

  • 全能冠军——布拉格

    你想做艺术家吗?那就去布拉格吧!你想做建筑师吗?那就去布拉格吧!你想当作家吗?那就去布拉格吧!……这是在为布拉格做...

  • 奥匈捷东欧自驾——布拉格小镇

    此次旅行缘起布拉格。 关于布拉格的电影、书籍、歌曲给我留下了浪漫、迷幻的想象,所以一直心生向往。 《布拉格之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雨中的布拉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uuw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