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十八篇“微子篇”,本篇集中地记述了孔子在出仕问题上的观念和原则。孔子历经挫折,终究未能在仕途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他对学生的教育始终贯彻着他的出仕原则,在本篇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9d909b91b7879a0e.png)
在上文品读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说女子与小人很难相处。
孔子认为,与女人和小人相处太近太远都会有点问题。
比如,跟他们关系亲密了,他们与你相处就没有分寸,跟你使脸色、没大没小、推推搡搡、勾肩搭背,或者把你不当回事、开你玩笑、顶撞你,等等。如果疏远他们,他们就怨恨,不高兴。
后文提到孔子对人生的立世看法。是“阳货篇”的最后一章。
孔子认为,人到了四十岁还被众人所讨厌,没有可以被人称颂的善行,那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人到老了,也要不断进步。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人到了很老的时候还令人厌恶,可能看得出来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怎么进步。
继续下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译:
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即将灭亡,劝他不听,为了保存祖宗的祭祀,以免同归于尽,遂离开纣王。
箕子:纣王的叔父,曾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他便披发装疯,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周武王灭殷后,才被释放。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纣王,纣王大怒,将比干剖胸挖心,残忍地将其杀死。
原文解析: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竭力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孔子说:“殷朝有这三位仁人啊!”
有感解读:
殷商后期是纣王当政。纣王无道,昏庸残忍。有很多关于他残暴的传说,比如他发明了炮烙之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还曾把人的腿打断,看看骨髓到底什么样。
应该如何面对如此凶残的君主呢?
身边的人由于对他多次劝谏无果,他的哥哥微子离他而去;他的叔叔箕子被他贬为奴隶,另一个叔叔比干惨遭挖心。
微子、箕子、比干三个人都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因为他们都维护国家的礼仪制度,得到了孔子的特别赞赏,称赞他们是殷朝的三位仁者。
孔子的这个评价代表着他认为当君王昏庸无道时,这三个人的方法都是对的:一个人是离开、逃避,是不合作的态度;一个人是装疯卖傻、做奴隶,也是不合作的态度;一个人是强硬地对抗,表现出强烈不合作的态度。总之,不能够助纣为虐,不能同流合污。
这三人的做法,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孔子认为的“仁”。
继续下章: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译:
士师:古代的典狱官,掌管刑狱。
黜(chù):罢免不用。
原文解析:
柳下惠担任掌管刑罚的官,被罢免了很多次。
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
柳下惠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
有感解读:
“士师”就是典狱长,属于司法工作者,负责诉讼、判案子、抓犯人。
柳下惠在做典狱长的时候,三次都被罢免了。这个工作不好干,比如包龙图升堂,经常审到皇亲国戚,经常会得罪人。
柳下惠三次被罢免,有人就问柳下惠:“你为什么不走呢?这国家对你不好,不能让你好好地做事,你离开不就行了吗?”
柳下惠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大意是,如果我用“直道”、用现在这样的态度秉公执法,不怕得罪人,我去到什么地方不会被人罢黜呢?是鲁国还是齐国,或者是晋国还是宋国?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在哪里,我都会遇到“三黜”的事情。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就是说,假如我换一种方式处世,变得懂得迂回、斡旋,不再那么直,懂得用圆融的手段,那么我不离开我的老家和祖国,也能顺风顺水。
这话的潜台词是,我要是愿意变得油滑,我早学坏了。世俗的那些东西谁不会呢?问题是我不愿意改,那么我去哪里不都一样吗?
他明白在春秋那个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时代,世皆枉道,直道难行,纵使出走他国,情况也必定一样。
所以,柳下惠怀着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坚决不离开父母之邦。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来自外部环境的诱惑远远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