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
打卡时间:1月7日-1月8日
打卡内容:
1、课堂上教师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使用直观教具,为的是使学生在认知的某个阶段能脱离形象,进而领会概念和理解规律性。
2、采用直观教具时,要求教师对教学工作做哪些准备?
第一,教师应记住: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个普遍原则。
低年级教师要在思维发源的地方,在自然界和劳动中教儿童进行思考,要让进入儿童意识中的词汇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贯穿整个课堂活动,而且应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其他方面和学生的全部认识过程。
第二,采用直观教学时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由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在上课的哪个阶段直观教具已不再必要,学生不应再对其加以注意。
这在智育上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因为直观手段仅在使思维活跃起来的一定阶段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逐渐由直观的实物过渡到造型,然后再用造型过渡到物体和现象的象征性图形。
在一、二年级时,要逐渐让儿童脱离直观的实物,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不要直观。有经验的教师在一年级到十年级,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都使用直观原则,而且把这一原则体现在一年比一年更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中。
由实物向造型过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在采用造型手段方面逐渐过渡到越来越复杂的概括。
应引导儿童向鲜明的形象过渡到象征性图形,再由图形过渡到理解某关系和从属性。
第四,由造型的直观逐渐过渡到词的表象。
用词表示形象,是由“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过渡到概念思维的一个步骤。这些用词表示的形象,对形成情感记忆和丰富心理学所说的内在言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五,直观手段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
3、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儿童的意识中就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情感记忆;记忆中每个表象和概念不仅同思想有联系,而且同情感和感受也有联系。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代有充分的智力发展。
启发:直观性教具有很大的作用。以后我要尽可能用起来,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场合。平时上课中规中矩,都没有想到用这些策略,实在很死板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