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随笔
最初的专栏文字源于我的写作计划安排,当第10篇之后的话题基本上源于订阅的高三父母的困惑留言,我想这样或许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因此这个专栏实际上是许许多多高三父母一起来问答共同完成的,将来作为书籍公开出版时也会提到这个细节。
有一位家长留言:“我的孩子今年高三,上的是重点中学,平时学习时间很紧张,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十一点多睡觉,有时到十二点,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一直埋头书堆,但学习成绩不怎么突出,只能属于中等。有时候有点波动,难一点就掉下来,容易一点就上去好几名,他自己也觉得很辛苦,有几次和我聊天感到迷茫,好像自己这么努力了,应该天道酬勤,有好的成绩才对啊,脑子也不算笨,可为啥不冒尖呢,在高三最后一个阶段,能不能有突飞猛进的机会,看了你前面的文章还是很受用的,希望您抽空写写这个话题。”
谢谢这位家长的信任,看得出孩子非常努力,可为何成绩上不去,或许有基础性原因(但根据问题看孩子已经考入重点中学,大家的起步门槛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因素相对是淡化一点),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度思考力或许还不够,这一点今天特别要作为话题讲一讲,那些学霸型的孩子,在智力之外,更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能够看起来不太费力取得好成绩。
在阐述“深度思考”这个概念之前,不妨先看一个案例:
有一个踌躇满志的求职者参加一场面试,他拥有光鲜的学历证书,俊朗的仪表,似乎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可令人没想到的是面试时HR总监问了几个问题,把他问懵了。
HR总监:“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什么,作者是谁?”
他对于读书还算有心得体会,笼统回答说了最近看过一本书中的几个观点,然后又说作者确实想不起来了。
HR总监:“平时看科幻电影吗?”
他回答: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看电影。(他感觉如果回答看电影就是不务正业,所以这么回答。)
HR总监又问:“你对什么痴迷?痴迷到什么程度?”
他回答:除了工作、看些书,确实没对什么事物痴迷过。
面完试他就觉得这些问题回答得中规中矩,没有亮点,心里有些隐忧。在返程的路上,他收到了HR总监的短信回复,说:“通过面试专家组综合测评,您不合适这份工作。”
他有点不甘心,问HR总监:“为什么面试没通过呢?”
HR总监回答:“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远见。”
这一句话刺醒了他,多么痛的领悟啊。
思考的深度,广度,远见
你的孩子有么?
回过头仔细分析HR那几个问题,其实针对性很强。问什么书对你影响最深,意在考察你对这本书理解的深度,做投资这一行,深度思考是基本素质,如果他对作者的名字都不清楚记得,听起来读得不会太深入,浮光掠影的翻翻罢了。再例如问看不看科幻电影,意在考察个体的创新思维理解力和对未来的关注程度。
拿这个问答标准来衡量自己,我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思考程度都很肤浅,想到一两层,之后就很难再深入下去了。
有的父母平时也喜欢看书,也买了不少书,但基本等于白看,仅仅记住几个观点,没深刻理解书中的体系结构,知识不成体系是没多大价值的。看了没真正消化,不试图深入思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质上跟没看是一样的。
深度思考需要的几个前提
内心意愿
再好的事,自己不想做也无济于事,内心想有这个意愿,才能开启思考之门。 前面聊过有些父母看了专栏会主动起来改变自己,然后慢慢发现孩子也在变化,这就是内心意愿是积极主动的典范;还有些父母看了几篇,就慢慢放弃了,什么方法,什么举措,他都不感兴趣,哪又怎么会看到孩子的改变呢,这就是内心意愿的差别,也是深度思考的基础,毕竟是一件费脑力的事。
深度思考是自己的事
上学的时候有这个感觉,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的,在学校老师逼着学,到家家长逼着学。写完作业了吗?不写完作业不准睡觉,考试不好回到家还得挨揍。
长大后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人和人的差距也是在毕业之后发生的。那些把读书当成自己事的人、毕业后更懂得自学的人,通常混得都不会太差。
深度思考始终是自己的事,虽一开始很难深入,时间久了、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也就不难了。
始终坚定的决心
光想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决心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我没时间,高三学习都累个半死还有心思想这个?今天不下定决心深入思考、研究,明天迟早是要还的。
更重要的是,想成事一定要早,时间不等人。不要自欺欺人,觉得不深刻思考也能成就人生、成为人生赢家,真的是白日做梦。上帝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建立竞争,仔细想世间万事万物,是不是都是这个理。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继续追问什么是深度思考?
深度是相对于浅陋而言,一般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是深,只了解事物表面是浅。
什么是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深度思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小米手机,却不一定知道小米生态链,其实小米体系犹如一个生态丛林。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决策者“深度思考”的结果。
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举一个例子:“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
你看,即使是一些思想家也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度思考,而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来完成某个概念的建构,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和延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地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有人看完一本书,连连称好。问他“好在哪里?”他只回答说“很感人”。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他能回答出书中的框架结构,人物关系,以及里面的感人细节及内在逻辑,那就是“知其所以然” 。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看作一种“可繁殖的知识”,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例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但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了哪些策略,让你觉得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可繁殖的,它可以让你提高、进步,让你变得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多思考这些深刻的问题,并寻求直抵问题本质的答案,就是一种深度思考的最直观的例子。
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产生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就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是看有价值的。
高三孩子为什么需要深度思考?
1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高三孩子的学习状态非常紧张,如果只是浮于浅表的忙碌重复简单学习,往往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沮丧,不得提升自己的学习质量,如果适当的用深度思考介入,例如儿子在高三时经常是以专题的学习任务形式完成复习,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事半功倍。
2、“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这一点对于高三的孩子尤其有价值,儿子在当时花了相当长时间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建立了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厚厚的几本笔记本,写满了有些只有他懂得专有的符号和文字,这对他高三的学业成绩是有帮助的,尤其后半段时间,比较稳定的输出
3 、“生命里藏着一个更高的自我”
作为高三的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值得期待,而这个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 即使在忙碌的高三复习阶段,也不忘片刻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更高的自我来一次偶遇。
4、 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当高三的孩子在持续深度思考后忽然明白了某个重要概念,并且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解,就会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我记得儿子完成第一个专题复习框架时的情景,默默对着画下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发呆了几分钟,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或许,多年以后在他人生的各个节点,依然会想起那个午后的充实感。
即使面对同样的痛苦与挫折,有自我觉知的人会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是否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预示着他们人生走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那么,高三孩子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持续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第一个环节需要解决什么?下一步呢?” 然后再一层一层地问下去。 高三父母不妨让孩子试一试这种追问法。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清水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所有在情绪中做出的决定都不会是高品质的决定,这是因为情绪会干扰认知。所以高三孩子深度学习和思考时的环境一定要静谧,同时家庭氛围也要和谐,这当然是都可以做到的。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高三孩子对于复杂问题,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地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读以及与更高水平者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修炼我们的内在人格的稳定性,就是对开放性的最好支持。
儿子这几天在学校看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书籍,并试图建立对赖特的全景式的了解,会有一个学习报告出来,同时他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借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自我认知,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高三孩子掌握深度思考能力之后,会把这种能力无意识地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让他的人生获益匪浅,不信试试看。
您对深度思考还有什么建议和做法,不妨留言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