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及以后,知识付费、内容产业发展迅速,资讯信息产业日趋发达,内容浩如烟海、目不暇接。于是,阅读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做选择。
这些年,不断有出版社推出各类书单。在“非虚构”的阅读类书籍中,作者在各自的书里,介绍如何快速阅读、提高学习效率、快速写作输出的方法。那么,你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所谓的“快速”会不会是个噱头,实则又是一个快速“请君入瓮”的“坑”呢?
其实,开始我也是持这样的怀疑态度的。
平时读一本书,多少总得三五天;如果加上工作一忙,一本书放在手头上,就可能看得有头无尾,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完整读完。也见过不少书单上的书,有的经典、有的畅销,但因为各种原因,看着看着就昏昏欲睡,把书当做了催眠剂。直到看到这本《快速阅读术》。
这本书的作者印南敦史,曾经也是个读书很慢的人,读一页书平均要5分钟。通过摸索规律,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的阅读量,是一个月阅读60本书以上,一年读完700本,并且每一本都写出书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印南敦史原来从事的职业,是音乐杂志的主编。他担任过日本某些平台的音乐撰稿人;在日本知名网络媒体《生活骇客》等平台上,撰写书评。可以说他是一个专门写书评的作家。
他的阅读方法与传统读书方法确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体现在阅读理念上,他认为要加快阅读的速度,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读书观。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但在印南敦史眼里,这正是另一种慢读者。也就是说在阅读的“顶层设计”上,要做到“三个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阅读。
首先,如果你手里的这本书是100的话,你要摒弃试图记住所有内容的想法,而是只要“邂逅1%”,也就是说,只要与最精彩的内容相遇。这样一来,阅读就会轻松许多。
其次,解决为什么而阅读的问题。作者反对抱着为增长才干而阅读的读书方法,正确的快读“姿势”,应该是为写作而读书。这样就能时刻记住,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既然是为了写作,阅读就相对而言变得简单而纯粹,紧盯主要内容、关键章节、关键词句,搜索到与写作相关的精彩段落和金句,给出简洁短评,就能轻松做到“快速”二字。
第三,要享受读书的过程。他认为,为提高修养而读书,实则是一个非常无趣的命题。这样的读书会显得目的性不强,而且收效甚微。作者是一个音乐书评人,他认为读书与欣赏音乐一样,只有“赏心悦目”,才能从读书中快速获得体验,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总体来说,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快速阅读的实践者,本书告诉你三个秘诀。
第一个秘诀是掌握提高快速阅读的技巧
作者介绍用“三个一行”的办法来提高阅读速度。什么叫“三个一行”呢,那就是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呼吸式阅读技巧”。他把读书比作一个人的“呼吸”,阅读是“吸进去”,但是光“吸进去”不“呼出来”,就是死读书,所以要用“一行采集”的办法,把精彩之处给“呼出来”。
“一行采集”就是快读之前,准备好一张A4白纸和一支笔,用笔标出页码,比如P1,并在后面直接摘录在书中看到的、最精彩的一句话,或者书里最喜欢的片段;并以平均20到30分钟速度,读完一本书;用60分钟,做完“一行采集”。
“一行精华”,就是把摘录下来的“一行采集”内容,浓缩成精华,摘录到一本事先准备好的大开本A5笔记本上。因为要用最小的篇幅和最短的时间,所以“一行精华”的内容应该更简练、量更少,而且几乎是书里的“金句”。按照写书评的角度,实际上“一行精华”的内容只剩下表达书里的主要观点了。
“一行评论”就是回味重要的段落,写出特别有感触的文字,也就是常见的写读后感。评论的内容应该是直击要点,不枝不蔓;不计其余,不追究细枝末节。做到笔到意到,干净利落。
这个秘诀总起来是一句话,就是带着问题去快读,根据问题写感想,抓住整本书的主旨,写出贴合主题的精确评论。
第二个秘诀是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习惯,作者介绍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习惯是,快速细读序言和目录。与几乎所有介绍阅读技巧的书籍一样,首先需要阅读的部分是序言和目录。前者阐述了最精彩的部分内容,解读了最重要的亮点;后者帮读者厘清书的结构,了解到该书全貌。如果在实体书店,甚至可以通过阅读序言和目录,判断是不是真正想读,该不该购买这本书。
第二种习惯是,只阅读开头和结尾的五行内容。作者假设一本书按照章节排列 ,一个章节20页之内,按照阅读开头和结尾的五行,基本能把握本章节的内容。一般而言,作者会按照提出观点、证明论点和归纳重点的叙述结构,来阐述填充章节内容。中间部分,一般是一些论据和事例,所以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可以先略读。如果觉得还没有看明白,再回过头去翻阅中间部分的段落。
第三种习惯是,搜索关键词。这个也比较容易,比如说看了目录中的文字内容,就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快读的时候,就只要根据这些关键词,找寻文章中说明的观点,表达的重点,分析的要点。
第四种习惯是,使用多种节奏阅读。这也是作为一个音乐人,或者说是一个音乐撰稿人的有趣方法。每一种音乐样式,其节奏的演绎会不一样,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还常常出现“变奏”,呈现出活泼丰富的多样性。作者把这种音乐中的“变奏”方式,引入到快速阅读中,借以消除阅读疲劳,提高阅读的兴趣。比如说,在快读的时候,可以用1.5倍的速度,也可以换做2倍的速度,还能用5倍的速度,把握快速阅读中的节奏,摆脱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以提高效率。
第三个秘诀是营造快速读书的环境
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熟练实施快读方法,需要营造快速读书的环境,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关键内容。
他认为,营造快速读书的环境也有四种方法。
一是做好读书的DJ。要营造读书的氛围,还是要以音乐人的角度说事。音乐DJ是DISCO JOCIKEY的英文缩写,原本指音乐节目主持人、音乐编辑,我们可以理解为营造氛围的音乐人。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在年终时,会举办一些年会,开场的时候,后台会有人常常用欢快、热烈的音乐,来营造年会的气氛,与年会整个场景相吻合。
读书的时候,也是一样,要成为自己的读书DJ。总不能把自己读书的时候,置身于嘈杂的环境之中,那样的环境只会让自己处于一种烦躁的氛围之中。因为现实中,没有几个高人是能迅速沉浸到繁乱的环境中,开展读书活动的。
二是确定快读的对象。作者认为,小说、散文这些偏向“虚构类”的文字内容,是拿来真正欣赏和品味的,这些可以享受生活的文字,需要慢慢体味,不需要把这些书成为快读对象。作者认为的快读对象,重点应该是“非虚构类”图书,速读后能立刻成为自己的感想和文字,以最快速度完成书评类的写作输出。
三是利用好图书馆和二手书店。这里说的读书环境不仅仅是享受图书馆和书店里的氛围,还在于阅读时采用的方式。一般而言,我们被灌输的读书方法是,“不动笔墨不看书”。那么问题来了,图书馆、书店里的书,是不让读者划线和做任何记号的,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一个颠覆认知的答案,就是不划线做记号。他说那样做,会减慢读书速度,而且对写作的意义不大,所以需要摒弃掉。除此之外,他把去二手书店这样的环境选书读书,比作是“寻宝式阅读”,用找乐子的方式到二手书店,确实不失为一种快乐的“淘书”体验。
四是实行书架管理。书架管理,就是把所有的书排列在书架上,如果书多就干脆排列在地上,露出书名、书脊,然后根据版权页,确定出版日期,按照年代久远的书到新书的顺序排列。按平均每三个月处理一次的频率,把书架里的书实施管理。重要的书保留,不重要的书送进二手书店出售。作者认为:对于读书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应该丢弃哪些书,而是应该保留哪些书。
把上述四点做好做到位,就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快读氛围,能够真正提高读书效率。
作者在快速阅读上,还列举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跳读。他认为跳读有三个标志:1.书里的作者,为了做到有别于别人表达的段落和内容;2.为了印证文章内容的理论性文字,举例说明的事例,作者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3.作者一些夸张的表达和说法。类似跳读的方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在快读时反复使用。
作者在本书里提出的“流水式阅读”,突出两个“顺序”,一是快读要按照书里先后排列顺着读;二是按照书的先后顺序,用“三个一行”的方法做摘录、写短评。而“呼吸式阅读”其实是一种读写结合的快读方式。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快速阅读术》介绍的三个快读秘诀,着实让人眼睛一亮,如释重负。并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读书可以像欣赏音乐一样,陪伴自己、丰富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