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管理
为什么走审批?

为什么走审批?

作者: CAI2946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3:22 被阅读0次

          似乎工作之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到审批。天天画审批流程的我们,如何去理解“审批”呢,下面是刘宝红老师老师在《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中对审批流程的讲解,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走流程可以说是必要之恶,大家都恨它,但不走又不行。而流程中最慢的就是审批,审批者多为管理层或关键技术、财务人员,这些人平时要么开会,要么出差,迟迟找不到人签字,流程的速度就这样降下来了。

        那为什么要审批?从企业角度来讲,审批可不是管理层证明其存在价值之所在。审批是因为审批者可以做更好的决策,要么是他们经验丰富,知道一些员工不知道的信息;要么是他们层次高,接触一些员工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说,审批是由经验去弥补系统知识的不足。越是管理粗放的公司,各种审批越多,就是因为更多的信息储存在人的脑袋里,而不是固化在系统里。所以说,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信息化,让这些信息更多地储存在信息系统里,这样员工就可以更容易拿到,做出同样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化、数据化,比如这几年热门的大数据,就是公司在这个方面的尝试。

      如果你比较北美与本土企业,一大区别就是信息化水平。在北美企业,特别是建制完善的大企业,信息系统一般较完善,更多的信息储存在系统里,新员工可以通过了解系统里的信息,很快上手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经验的依赖。相反,经济越落后,信息系统建设越落后,对工作经验的依赖就越高。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古代,职业是祖辈相传,一辈子的积累还不够,得几代人的积累才行;在近现代,职业是终身职业;而现在,人们一辈子不换几个工作,好像就不合理。这在某些政界也是,表现为信息化水平越高,执政者的年龄越轻克林顿46岁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47岁成为美国总统。在我看来,倒不是克林顿和奥巴马有多么年轻有为,而是因为在英美发达国家,更多的信息是固化在系统里(这里不但包括信息系统,而且包括智囊团队等),对人的经验依赖较低。同理,这也是为什么新兴公司,比如互联网公司,管理层普遍都比传统行业年轻。这也是长老会一类的组织在现代社会不再存在的原因。

      这就是说,信息化是解决流程问题的方案之一。信息系统建设好了,信息化程度高了,更多的知识、经验固化到系统里,任何人都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对经验的依赖就更小,审批的重要性就会下降,对审批的依赖也是,流程的速度就会提升。另外,信息化也可以将原来由人工做的决策改由计算机做。比如在思科,客户在网上下订单,系统自动接单和判断,驱动生产和采购,传递需求信号给供应商,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很高,周期就短很多。相反,在国内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这一过程还以手工为主,需求信号从客户传递到一级供应商,动辄就一两周过去了,周转周期长,影响了对需求的快速响应。

      层层审批增加了流程的周转周期,批量处理也是。比如这个公司的流程是每周五晚上给供应商提供一次预测,这意味着可能高达 7天的延误。如果公司周一调整了预测,直到周五晚上才能传递到电子商务平台,而供应商一般周末不上班,只有到了下周一才能看到。很多供应商周一早晨安排各种例会,往往来不及消化上周客户的预测变化,一些重大问题就可能得等下一周的例会来解决。仅这一项就意味着可能高达两周的延误,这也意味着产能扩张、生产准备可能得延迟两周,增加了周转周期。

      或许有人会问,这每周五晚上更新预测的规矩是怎么来的呢?或许是多年前,系统刚实施时,硬件性能有限,运行太慢,每天更新不现实;或者是每周更新,易于报表、指标统计;或者是一个不经意的决策,“反正是预测,预测不就是中长期嘛,延误几天也没什么”;或者是出于善意,即让所有的预测都敲定了,周五晚上一并给供应商。不管怎么样,这种批量处理严重影响了信息流,显著增加了周转周期。

      如果说上面的流程曾经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为了控制库存,有些公司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审批环节,结果只能徒增周转周期,适得其反地增加了库存,或者无谓地增加了赶工加急成本。

      例如有一个公司连年亏损,为了控制库存和开支,就“乱世用重典“,要求层层审批,连MRP自动产生的订单都如此。有时候一个请购单,从生产到采购、财务、副总、老总,层层签完字,三四天就过去。了,有人出差就更长。想想看,如果连MRP产生的需求都不信任的话,根源应该是加强需求管理,要审批也应该是审批客户订单的录入,而不是MRP产生的供应计划。话又说回来,MRP的各种逻辑,除了计划部门外,又有几个人弄得懂呢?系统那么复杂,即使能够弄懂,又有谁能每次花那么多的时间研究MRP输出的结果呢?于是签字也不过是走过场,无非是下级签了上级就签,同事签了自己就签。

      老总的本意是,签字审批把大家串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实际上却是法不责众,到时候谁也不负责  任,出了问题,责任总是市场的(“谁让需求又变化了呢?”)。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给整个采购周期增加了几天的时间。按照正常计划逻辑,这增加了采购前置期,相应地需要增加几天周转库存。公司现金流紧张,严格控制库存,自然不允许调整采购前置期,就习惯性地催货,通过供应商加急赶工来弥补,供应商怨声载道。不管怎么样,供应链的成本更高。当然,老总可能会感觉好一点,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其实就如“拔苗助长 ”,做的都是无用功不算,还起反作用。

      话又说回来,这些流程问题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大了,一旦成为流程,改变就几无可能。人们一旦习惯了,就把这些流程问题当作“必要之恶” ,只好想方设法来回避。流程大都是些根本问题,公司大了,各种官僚机制下,执行层自下而上推动改变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而决策层又很少能触及执行层的问题,或者说感受到执行层的痛苦,自然不会去触及那些运行多年的流程,小车不倒就继续推呗。于是自上而下,大家都活在惯性和惰性中。反抗者或许反抗过,就如大象小时候被拴在细细的铁链上,肯定也挣扎过,不过没成功;到了后来,更多的是因为认命了、投降了。在各种系统、流程和规章制度面前碰壁多次后,人们便成为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的奴隶,不合理的也被制度化了、理性化了。

      那么怎么办?案例中的公司成立了流程改进小组,从跨职能层面审视信息流,进行公司层面的流程优化。为此该公司提出一个口号,“缩短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的周期”( reduce the cycle time of everything we do)。不过有趣的是,该公司是设备行业,处于供应链的末端,“牛鞭效应”肆虐,生意好的时候半年能翻一番,忙订单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来优化流程?生意不好了,业务量三个月就能掉下来一半,百分之二三十的人都得裁掉,人少了,自然也没有资源来优化流程。所以,在流程和系统优化方面,该公司在过去十来年进展相当有限。

      伴随流程的是信息流。流程低效,信息流就低效。信息流驱动产品流和资金流,信息流的周期增长,注定产品流和资金流的周期也增长。于是周转周期就更长,决定了周转库存居高不下。库存高,库存成本就高;库存高,表明运营水平低,运营成本就低不下来。

      在供应链管理上,人们习惯于聚焦成本,但成本就如库存,是结果,不是根源。根源是时间,比如周转周期。如果能系统地把周转周期缩短,库存会降下来,成本也是。20世纪90年代,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两个顾问写了本书,书名叫《基于时间的竞争》(Competing against:Time 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核心概念就是竞争基于时间,而不是成本。这是他们系统对比北美和日本企业后得出的结论。日本企业关注的是时间,时间缩短了,成本就低;美国企业关注的是成本,但因为根本的时间没缩短,成本也没法持久控制。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成本控制项目虽然取得一时成功,最终却因成本反弹而失败。我们这里从供应链库存入手,缩短了周转周期,也能更持久地降低成本。这也是从库存着手供应链问题的根本原因。

    -------------------------------------------------------------------------------------------------------------------------------------------

    广告时间:

        浪潮GS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开放的、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平台,通过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分权控制,实现从需求获取、采购计划、询价报价、采购合同、到货检验、采购结算、暂估及冲销、仓储收货、配套发放、筛选、成本核算的全过程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确保企业物资在质量、价格、交货进度等全方位受控。同时,通过对供应商资源和经销商、客户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产业链流程,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高效协同。

    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浪潮GS供应链把企业内部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供应链环节进行“横向一体化”扩展,把供应商、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组成一条商业生态链,在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高效、敏捷、柔性、协同运营,从而提高各环节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1. 提升精细化管理:加强采购协同提高采购效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通过集中采购发挥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加强采购提前期管理,保证生产供应的同时降低库存水平,缩短物流周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 加强集中管控: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灵活组合,发挥集中采购和集中仓储优势,满足集团企业供应链垂直管理需求,有效降低整个集团的综合成本、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的有效管理,增强集团企业的竞争。

      3. 支持产业链协同:将供应链管理向上游供应商延伸,实现与供应商高效可靠的协同合作,将供应商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采购策略中来,加强供应链协同,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

      4. 加强供应商资源管理:对供应商的交货质量、交货及时率及交货准确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筛选,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

    晚安

    今天就到这里,晚安!

    油麦蔡

    2018年7月1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走审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i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