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有人”,是微信群聊的魔咒,让人焦虑心烦、无所适从。
时常会遇到刚进投稿群的新人,上来就是一顿疯查户口:“刚刚投稿,怎么都没回复”、“要写啥话题,教教我呗”、“多久会通知录取呢”......一个小问题,会反复问好几遍。
小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最喜欢在各种群里一遍遍地发求助:“遇到小人了,怎么办?”、“失恋了,求安慰”、“我的新文章,求指正”......
在群里抱怨完,很快就没了人影,根本不理会群友的贴心建议。甚至,会把矛头转移给陌生人,觉得别人都亏欠自己。
上周,小莉私加我为好友,一通过就是好几篇文章链接发给我,要我给意见。我随手打开一篇,显示链接已经过期,便不再理会。
谁知,她立刻把聊天记录截图,发到群里诉苦,还一个劲儿地说我“脾气大,不懂得带新人,会写字了不起.......”,无奈之下,我只能解释“我并没有义务帮你”。
很快,小莉就在群里炫耀,勾搭上一个写作大佬,对方还给她转了100块的话费,作为她有写作天分的馈赠。
看着她趾高气扬的样子,我只能暗自摇头。
三天后,小莉又如约在群里“卖惨”,讲述“帮大佬刷单被骗走10万元”的经历。
成人的世界,相互扶持的背后是对等的实力支持。
没有人天性冷淡,只是对你不感冒;没有界限感的热情,不是骗子就是耍流氓。
02
学妹优优是个不善拒绝的人,不管别人要求做啥,都会屁颠颠地帮忙去做。
大一的社团活动,优优总是随叫随到,任劳任怨。拍照、写策划、做宣传、买物资、搬抬桌子,不管脏活累活,她都干。
渐渐地,社团里其他干事,都来找她帮忙。有些人没有任何交集,突然冒出来,没有一句开场白,就说:“帮我写篇稿子,急交作业,要求如下......”
热心的优优,熬夜赶完稿子。凌晨发过去,对方收到后,很是挑剔:写的不咋地,不用心,看不起我吧?
好气没气的她只能解释“不好意思,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没想到却收到了大大的红色叹号。
没错,她被删除了,一起被删除的还有那颗善良悲悯的初心。
其实,张口求人是件特别简单的事情,把难题一甩手就抛给别人,自己只需等待最后丰硕的成果。
明明靠自己的能力,几分钟能搞定的事情,偏偏要麻烦朋友挤出时间来帮忙。
选择做个伸手党,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与自己无关。如同一个冷漠的看客,把人生拱手让人。
这个世界,要么讲情,要么说理。
最怕有些人把情、理混为一谈。
如果情感对自己有益,就大肆宣扬情怀;如果理性站在自己这边,就不断鼓吹理智。
03
“多个朋友多条路”,当人情社会遇到商业社会的裹挟,没有能力的交友无疑是一条“死路”。
阿梅是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有几万的粉丝基础,朋友圈更是遍布各行业。
随着知名度的打开,“真”朋友却越来越少。一旦朋友有创业的新点子,代购、卖护肤品、卖零食等等,都会来求阿梅免费打广告。
这一来二去,没获得报酬不说,还伤粉,粉丝开始抱怨:少接点这样掉价的广告,不然就取关。
无奈之下,阿梅只能一概拒绝朋友的要求,安心写作,毕竟自己是靠文字赚钱的。
不巧,十多年不联系的闺蜜突然找到她,热情地在微信上嘘寒问暖,末了才告知来意:“梅,听说你是做新媒体的,你不是有很多粉丝吗?帮我的小店打个广告,帮我写个文案,帮我挖过来点粉丝呗?”
被拒后的闺蜜心急火燎地在微博上发布与她的对话,并直呼其名,发誓要毁了她的名气。
忙于新书的阿梅无暇顾及闺蜜的中伤,这样莫须有的指责她早已习惯。如同一粒掉进眼里的沙子,哭一顿就自愈了。
让别人活得轻松,自己才能活得轻松。
总有人像巨婴一样,遇到问题就往人堆里挤,希望别人能抱抱你,能手把手地教你,最好还能倾尽全力的支持你,哪怕倾家荡产,想来幼稚极了。
04
解决生活难题的钥匙,从来不在别人的嘴上,而在自己的心里。
同理,做事情真正的门槛,也在我们心里。
你想要钱就去赚;你喜欢画画就坚持;你想当作家就去写;你想要爱情就去追;你想考研就去看书;你想创业就得吃苦;你想要成功就去行动......
任何你想要的美好生活,取决于你,而非别人随口的建议,别总问该怎么办。
没有人会不知趣地挡在你前面,成为你的路障。
有人的地方,总有道德绑架。
有些人不是文盲,却无法看懂汉字排列组合的浅显意义。总爱大声嚷嚷自己的不幸与无助,祈求救世主的临幸。
靠人脉,靠交情,不如靠自己;求爷爷,告奶奶,不如求自己。
过度的索取,却没有付出,榨干人脉的同时,也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别把底牌轻易亮出去,更别把老底轻易交代。
与其低下头求人,不如抬头自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