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一次“从创意到产品”的调研部分完成之后(第一篇| 从创意到产品,稳稳迈出第1步),我们经历了一段纠结又令人兴奋的研发过程~
本文将与大家分享这段时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历经数月,第一个进阶产品“酵素桶”已经破壳而出,目前正在用CNC手板(可使用的模型)做测试-桶里正做着酵素呢,而设计也已经申请了专利。
这也意味着,这个神神秘秘的进阶项目,终于可以出来冒泡见人了~
快速回顾
去年5月,我们收到用户“绿菟葵”投递的需求。她觉得制作环保酵素的过程很有趣、有成就感,但制作过程却很不省心。她自己和身边喜欢做酵素的朋友们一直想找价格亲民又好用的酵素桶,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
插播小知识:
环保酵素是用糖、水、鲜垃圾(如瓜果皮、菜叶等),厌氧发酵成的棕色液体。制成之后,可用来洗衣服、消毒房间、净化空气、做有机肥料等。既减少了垃圾的产出,又开发出垃圾新的用途,低碳又环保~
而环保酵素桶,就是用来做环保酵素的桶。
绿菟葵的主要吐槽点是:
酵素的发酵过程需要避免与外界气体接触(不然容易发霉或长虫),但整个过程中,又很难避免与外界气体接触。
许多人会选择用矿泉水瓶来制作环保酵素,虽然它更环保,但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麻烦甚至安全隐患。
吐槽的同时,她甚至用图表达了她的改善建议。尽管此时的很多想法还很不成熟。但是这些建议,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她用这款产品的痛点所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4cbd5d504714d4f4.jpg)
经过评估后,我们决定进阶这个项目,研发一款更好用的酵素桶产品,并且有了后续一系列的事件和报道,让我们快速回顾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ef376ff0a173bb93.jpg)
调研结束后,由于其后的进展和设计都还没有申请专利,出于知识产权保护,我们只好先不做报道,这个项目就此神秘了起来。这段时间来,一直收到很多小伙伴们的关心和期盼~感谢大家的耐心等候!今天,即便春节假期还没结束,我们还是迫不及待就在今天,给大家来个大合集!请看时间轴: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23cf194ae7dbe430.jpg)
接下来就请听我们把这半年的研发往事细细道来吧~
研发过程
1. 调研分析
在收到近百份酵素桶用户填写的问卷后,我们需要从问卷结果中抽丝剥茧,把其中的信息从各个维度进行挖掘和梳理,同时比对市场上已有的酵素桶产品,据此来帮助产品定位。
比如,根据调研反馈,导致“制作环保酵素过程中,很难避免与外界气体接触”的原因是:
在发酵早期,要常常放气&搅拌,帮助投料充分发酵;
家用厨余时常是每天产生一点,累积起来才够做一桶环保酵素,所以环保酵素的投料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须要每次加入一点新的厨余。
而目前市面上现有的酵素桶产品,若要完成搅拌&填料这两个动作,都须要开盖。频繁大面积的开盖行为,往往会破坏厌氧环境,影响酵素质量,并带来不便的使用体验。于是这一点,便可能成为这款新产品的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41773914ebfc9fb3.jpg)
相关产品收集(有些产品虽不是酵素桶,但局部结构可被借鉴)
2. 设计草案
这个阶段是早期的头脑风暴,不必设定太多的限制,以便更好地探索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一些用户调研里的反馈在这里闪现:比如方便倾倒的需求、方便移动的需求、渣液分离的需求等等。大家可以试着找找看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bade7e7258ac9b7c.jpg)
3. 设计方案雏形
这是一个可控制进气&出气、可在密封状态下对桶内物进行搅拌的、可叠加堆放的、可从底部出料的酵素桶。是不是瞬间从刚才草图里的天马行空,回到地面匍匐啦。别急,它不过是准备被用于用户访谈中,先抛出的一块砖~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f5dbeac34915b1d1.jpg)
4. 深度用户访谈
对于早期的设计设想,以及问卷深入分析中我们不太确定的几个点,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我们与绿菟葵进行了一次深度用户访谈。我们在她家周围找了家咖啡店,请她带来一些家里的制作酵素的容器,等待她的还有我们精心准备的十万个为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9d40c82ec876aa2d.jpg)
5. 设计方案
结束深度用户访谈后,我们确定从下面几点来细化产品定位&深化设计方案(前方硬货):
第一款产品的目标定位为家用环保酵素桶,容积为10-15升。
保留强痛点功能,如:自动出气阀、足够大的进出料口等。
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 方便持续投料 ” 和 “ 密封状态下搅拌 ” 的功能。
双向气阀改为单向气阀(只出气不进气),以简化操作,降低用户学习成本。
尽可能满足一些周边需求:如方形可叠放的桶体,满足用户充分利用空间的需求。
考虑到用户们对这个产品的价格接受范围,部分高成本非强需求的功能被放弃,如:取消底部取水结构,改从顶部取水,必要时通过其他辅助工具如虹吸管来辅助执行操作。
于是,完整的设计方案粗线了。这是一个:
可方便持续投料的、
有自动出气阀的、
可以在密封状态下对桶内物进行搅拌的、
可最大化利用空间的、
方便进出料的、
酵素桶。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61c0565dccbf933c.jpg)
你可能说,图上好像看不出上面说的那些功能...吧?哈哈别急,请接着往下看。
6. 产品手板
我们需要把电脑中的模型变成手板(也就是可以使用的模型),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使用中去评测和改善这款设计。而根据这款产品功能和材料特征,一般有两种模型制作手法:
一种是CNC(计算机数控技术),其制作方法类似做雕刻,就是在一块实心材料上做加工,切削/掏空加工出想要的形状;
另一种是3d打印,这个类似于蛋糕师傅撒椰粉的动作,用一层层的粉末堆砌出造型。
我们决定先用3d打印做第一个产品模型(因为考虑到CNC要花费近万,而3d打印则只须花费一半的价格)。
但后来发现这是个错误的决定,这一期间出现了各种小插曲,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以为就要完成时,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导致整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08f5014adeb82dfd.jpg)
罗列一些小插曲,大家随意感受下宝宝心里的苦:
由于桶体较大,而联系的两家3d打印商都没有足够多的大机器,催促了多次,回应总是“在排队等大机器,就快到你们了”,耗时严重好心塞。
做了几次受力测试,材料韧性不够,部分结构容易断裂,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材料,并尝试不同结构组合方案。
由于体积过大,有次没有打完,打印材料就先用完了,之后接新材料继续在原模型上打,但是由于新老材料韧性不一,无法无缝衔接,须要重新打印。
最后选择的材料韧性够了,但渗水性测试不过关,手工加了一道防渗水隔离层后,因尺寸发生变化又要重新打磨...
Anyway,尽管有些波折,最终令我们喜极而泣的第一个完整的模型终于破壳而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37a3643d70bd51cf.jpg)
7. 第一次用户测试
这是大家第一次测试产品,一想到就激动地搓手手~
测试用户绿菟葵迫不及待地想早点见到它,而我们也急不可待地想看到用户试用时的表现和反馈。
短短两小时的用户试用,对后续设计改进有了很大的帮助,一些结构和操作被再次简化&优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7e7a6bb4f717dea8.jpg)
8. 设计方案完善 & 第二个产品手板
于是,更成熟的设计方案来啦!这次我们吸取了上一次制作模型的教训,调整了制作材料和方式,几天内就做完了手板~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a4094c28fc3fdf2e.jpg)
9. 第二次用户测试
试用现在这个版本的过程中,即便我们使劲挖掘吐槽点,测试用户绿菟葵还是开心地说:“对我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酵素桶了!”听到这样的话,欣喜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是时候让更多人一起来吐槽这个桶了!
功能介绍
恭喜你看到了这里!
那么,前文说的“可方便持续投料的、有自动出气阀的、可以在密封状态下对桶内物进行搅拌的、可最大化利用空间的、方便进出料的酵素桶”体现在哪儿呢?
现在让我们通过这个手板测试制作酵素的流程,来向大家介绍它的功能吧~
/ 1 /
首先我们把装了足够量的水、红糖/蜂蜜、厨余的桶盖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3bdfbc10f5219e79.jpg)
/ 2 /
图中桶盖上的那个圆洞,它就是为持续投料设计的。
虽然没有在密封环境下进行投料,但是开盖/关盖的动作明显简单很多,且开口较小,在满足最小的可投料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减少了空气流通。
所以呢,你再也不用担心每次投料太麻烦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6013adf59878e11b.jpg)
/ 3 /
然后盖上小盖子,旋转搅拌。
这个动作,便是在密封状态下进行的了。
所以你再也不用担心每次搅拌都会放进空气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9626d20bb49a85b4.jpg)
/ 4 /
你看到的小盖子底部有一层密封圈,它是一个自动出气阀,自动帮助桶内部排气。除了这层密封圈以外,这个盖子上还设有一圈水封,帮助小盖子更好得密封。双保险自动排气的设计,让你再也不用担心它的密封性,也再也不用惦记着定期手动放气,更不用担心忘记放气而导致酵素桶原地爆炸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75dd439fdbcfd761.jpg)
南方宝宝们可能不太了解水封,其实它是个天然的自动出气阀哦
/ 5 /
酵素的制作时间很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所以很多家庭会同时做多桶酵素以备用,此时高效地利用空间便是大家最关注的话题。方型的桶身和可堆叠的设计,便满足了这一需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acff512029b21b68.jpg)
由于此设计版本的手板只有一个,只能先用电脑模型示意堆叠状态
/ 6 /
当酵素制作完后:打开整个盖子,可方便地取出酵素渣,酵素液则可留在桶中待用。如此一秒取渣,再也不用担心每次海底捞式捞渣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626d8901172e200b.jpg)
/ 7 /
酵素制作过程中的搅拌和加料都只发生在酵素制作的前期约一个月内,中期和后期基本以静置为主。所以,我们也会配置一个没有持续加料和密封搅拌功能的产品型号,以便用户搭配使用:发酵的早期可以使用有完整功能的酵素桶,中后期就可以把酵素转移到简化版的酵素桶。这样就可以用完整功能的酵素桶继续做新的酵素了。
当然你也可以将中后期的酵素液移到干净的废弃塑料瓶中,在不影响安全和便捷的同时,将环保做得更彻底。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03246/f7c04550497470af.jpg)
我们为这款设计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还有些小功能在手板中没有体现,但是我们没有忘记哦,比如刻度&记录,这些都会在量产时被考虑进去。
还须要说明一下的是,现在这个产品的定位&设计不代表最终的定位&设计,每次的试用反馈,都可能被考虑到下一个迭代中。在量产时,设计还会根据具体生产情况进行一些调整。
现在,创意落地的真正旅程开始了。
首先我们会进行更大范围的用户测试&市场验证。我们正在招募“有制作酵素经验”的小伙伴参与现场测试~
未完待续......
在这个专栏,我们将记录下“从创意到产品”的诞生过程,与小伙伴们共同见证~
以上文字内容由开造团队原创,原载于公众号【开造】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