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笃”
前面我们讲过敬,这里老子又专门指出来,再讲了一遍。为什么?因为,这是修道中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在整个中国文化之中,这也都是很重要的,它相当于基础。这个基础在这一章里体现得最为重要。
首先是“致虚极”,虚极是虚的顶点和极致,虚到极致时,就进入了无为法的境界,非常非常像佛教所说的空性。这里的极致,跟世间法的极致不一样。我们前面说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不要追求极致的、过度的完美。但是,只有虚到了极致,你才能完全接受其他东西——包括你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虚”到极致便没有任何执著了,你只有在无执的境界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随缘。
这时,你就会“守静笃”,守住你那种极致的宁静。
“笃”是一种品德,脚踏实地、稳固纯粹、虔诚笃信,都是“笃”。很多人讲这一段时,对这个字的重视都不太够。实际上,在修道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你既要守静,也要守笃。你在静中能生起“笃”——也就是恭敬心、虔诚心——才是真正的虚极。大手印虔信瑜伽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东西,那么你即使形式上在修,你也没有修的实质。换句话说,没有“笃”,就没有修道,更没有信仰。破执破到极致、没有任何牵挂和执著,又在极致的宁静中有一种并非作意的虔诚,就是真正的修道。
所以,老子是有信仰的,道家文化之中,也有一种信仰的东西,它不是单纯地追求长生。所有的修道,都必须有信仰的东西,包括儒家,如果有虔诚心和信仰性的东西,修道就有意义;如果没有虔诚心和信仰性的东西,修道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强调“笃”,不仅仅是道家。
佛家的“笃”我们说了很多,这里说一下儒家的“笃”。
孔子强调过很多关于“笃”——也就是“敬”——的东西,他总是做过祭祀再吃饭,每顿饭都这样。祭什么呢?祭天、祭鬼神。那么孔子信不信鬼神?有人说儒家是信鬼神的,孔子也是信鬼神的,但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每次有弟子问他,世上到底有没有鬼神?孔子都说,鬼神之事吾言难明。鬼神的事情,我也说不清。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也不能确定。他还说,“敬神如神在”。他说要尊敬神,就像神真的存在一样。这说明他不一定相信。因为,假如神本身就在,他就不会“如神在”了。我的父亲死后,每次吃饭,母亲仍会装一碗饭给父亲,要是孩子的碗打了,她还会训斥父亲,叫父亲不要跟孩子抢饭吃。她不是“如丈夫在”,而是“丈夫本来就在”。西部人心里觉得鬼神确实存在,只是自己看不到而已。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就像我们知道空气里有细菌,有灰尘,但太小我们看不到而已。我们不敢胡乱吃地上的脏东西,知道东西掉在地上之后,会招惹细菌,就像西部老百姓知道世界上有鬼神,哪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这是真的信。所以,孔子许多时候不一定信鬼神,但也不是不信鬼神,他可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也不能说不信,也不能说信。但有一样东西他是确定的,那就是“敬”,他心里确实有一种尊敬、尊重的东西。
儒家提倡慎独。在人面前,他心里有敬;一个人待着时,他心里也有敬。对万物、对大道、对天地、对鬼神,儒家都有一种尊敬。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很多人看到道人炼丹,佛教徒打坐,就以为儒家不修行。实际上,儒家也修行,祭祀就是他们的修行。每次吃饭前,孔子都带头祭祀。我不知道现在山东还有没有这个习惯,如果有的话,也许源头就是孔子。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祭祀,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祭祀,就像我们国家祭黄帝陵,祭孔子,祭周公一样。祭是儒家的一种修行礼仪,非常像佛家的做道场。这是儒家的第一种修行。
儒家还有一种修行,是念诵。我们有时候看古代电视剧,会看到一些古代的读书人拿着书,头转着圈念书。为什么?它就像搞音乐的人打拍子,也是读书人念书时的一种韵律。儒生念书时也是有节律的,他们讲究诵读出声。“子曰”如何如何,一般都有差不多的调调。我们过去有一种平仄四声,就源于儒家。我听过一些人诵读儒家经典,他们诵读的声音很悦耳,有点像和尚们念经,原因就在于平仄四声,有一种缓缓的、不紧不慢的味道,就像流水一样。其目的跟佛教的诵经、持咒一样,也是为了摄心——让心安定下来,得到智慧。
让心安定下来,就会渐渐进入宁静到极致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之中,除了虔诚和向往,还有一个东西,就是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万物和自己一同生长。这时,就有了智慧。如果你观察不到万物,那么你的状态就不对,哪怕你静到了极致,也是一种休眠状态,智慧是死的,因为你在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念头。
这种潜意识里的压抑很难破除,你必须破除执著,证得无分别,否则你就有好恶之分,就有善恶之分,就有二元对立,你就会下意识地压抑自己。我在一首偈子中,用“下厌而上欣”来描述这种误区,它是需要对治的,不对治,不破除这种分别心,你的心就得不到自由。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想认命鲍叔牙为丞相,但管仲不同意,他说,鲍叔牙虽然是君子,但不适合当丞相,因为鲍叔牙嫉恶如仇,他容不下别人。鲍叔牙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当易牙告诉他,管仲不让齐桓公封他做丞相时,鲍叔牙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易牙,这是对的,说明管仲了解我,要是我当了丞相,首先就要灭了你们这种人。
当然,有时的压抑也有别的原因,但不管什么原因,它都不对。
一定要注意,如果你观察不到万物,说明你修死了。
很多修行的人都修死了,他们很像没有联网的手机——就算手机可以用,如果它没有联网,你也没法用它跟别人联络,那么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顽空更糟糕,跟死机的电脑一样了,虽然没念头,没烦恼,但死机了。相反,如果手机联网了,你就能用它跟外界交流了。这就像你的智慧开了,你可以观察到万物的生长了。
在虚无、虚空、无执、纯净的虔诚状态之中,和万物一同生长,就是“万物并作”。你的心即使静到了极致,没有任何执著,也能观察到万物的生长,体会到自己跟万物之间的关联性,知道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变化的一部分,自己和世界、和大自然是浑然一体的。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变化中的一环,就像小石子掉进水里,溅起水花,水面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一样。这就是因缘的流动性。修道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认为自己是独立于道之外的、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观察道。
“吾以观其复”,在观察万物跟自己一起生长的同时,还要观察万物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规律,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这就是佛家的“苦集灭道”中的“道”。
满足了这几点,才是真正的修道。
过去,有些人找不到修道时的师父,就观察万物的变化。当他在没有杂念的状态下观察万物,就会发现万物一直在变化。树叶由绿变黄,然后落到地下,腐烂,融入土壤,树上又抽出新枝、冒出新芽……一切都在变化。成住坏空是整个宇宙的规律,而自己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他就会慢慢地破除执著,最后解脱。这种人,佛教称之为辟支佛,也叫独觉罗汉。没有佛出世时,修道者就是这样修道的。
这些都是修道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很多哲学家没有实修的经验,不知道这一章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讲到这一章的时候,大多几句话就带过了,这就错过了老子思想中很多微妙的东西。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只有修道者,才知道修道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哲学家不修道,他们只能从字面上来理解老子。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雪 漠(XUEM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