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电影里,中国女排1981年在日本艰难地夺得首个“世界冠军”,随后在各大赛事中一路狂夺冠,却在连续获得“五连冠”后,开始走下坡路,一路起起浮浮几十年,直到2016年里约赛场上,以全球人都不敢置信的现实,羸了主场巴西队,再次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135分钟的电影,泪点似乎是梅雨季节的天气,泪雨一直下!
前半部分老女排为了能在日本赛场上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不近人情的各种艰苦训练画面,让我感动泪目。
大年初一训练到新年钟声响起,女排的姑娘们走进食堂看到各自的父母时,我心疼得哭出了声,听到了全场观众压抑的哭泣声。
机场送别时郎平拿出队友们集体编织的毛衣送给陪练,我为他们的真挚情感而感动得笑着流泪。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输给了由中国教练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郎平给她女儿打电话的那个场景,尽管片中郎平想哭没哭出来,我却看着就哭了,说不出是为什么而哭。
老女排队员去世前的叮嘱和追悼会的画面,让我难过得不敢哭出声来;当代新女排队员朱婷,本色出演,着实打动了我N次,流出的是敬佩和欣慰的泪水;郎平对朱婷吼着说“你永远不可能成为我,你只能成为你自己”“你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
句句打动着我的心,让人止不住泪水!
看完电影几天后,我的心情仍然很激动,脑海里思索着:这部讲述了中国女排近四十年历程的电影,影片的名字定《中国女排》或者《郎平》似乎更为贴切。
上网想看看影评,却发现原本定在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的这部电影,原名就是《中国女排》,之所以改成《夺冠》,是因为“中国女排”不仅仅只有“夺冠”,中国女排的崛起、退步、再次辉煌,不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可以阐述清楚的。
而这部电影一直是围绕女排“夺冠”这个主线条来讲述,片名叫《夺冠》就更能突出主题了。
郎平这个真实的人物,以前我只是单纯地敬佩,并不了解,饰演她的巩俐,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看完电影后,郎平这个人便更加鲜活走进了我的心里。
郎平18岁被招进国家队,作为北京姑娘,她并不只是打排球这一条道路可走,她也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打一辈子球”,她的梦想除了拿世界冠军,还有“考大学”。
但她进了国家队后,哪怕只是一个“替补”,也没有任何怨言,从未说放弃,坚决不服输,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训练,和队友们一起在日本拿下了属于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硬生生的成为了当时女排的主力。
那时的郎平和她的队友们影响着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让祖国因“中国女排”而走进了世界的眼里。
2008年的奥运会,在祖国的主场上,在北京的家门口,郎平却是作为美国女排的主教练出现在赛场上,对阵当年陪伴自己N年的陪练加挚友陈忠和,她坦言“我内心肯定是希望中国能赢,但我是美国的教练,我要对我的球队负责……”
对于一个曾多次为国争光的冠军队员来说,那种对职业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又岂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当她的球队赢了而祖国的球队输了后,现场的观众在骂她,她却只是默默地离开了赛场,那种矛盾的心情,在与她女儿通电话的时候体现了出来。那时的郎平因她带领的是美国女排,被当时的中国人所愤然!
郎平再次回归中国女排时,是带着满身的旧伤和满心的忧伤!“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诠释了50岁的她,身体上到底承受着多大的病痛。
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体育明星来说,她在国外生活的很好,完全可以拒绝回国当这个教练,但她毅然坚决地再次回到了中国女排,并力排众议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此时的女排姑娘们,年龄上都可以当郎平的女儿,思想观念也跟她们当年打排球时完全不一样,有几个直接就“甩手走人”,直呼自己的生活“不只有排球”“不爱排球”,针对这样的队员,郎平选择一律放手。
那几年的赛事成绩都不尽人意,她面临着上级部门的质疑和全球观众的质疑。当她发现自己精心挑选进国家队的姑娘们都不知道“为谁打球”时,她的眼里除了无奈,更多的是智慧。
她除了给队员们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外,还带着姑娘们回到了她当年的训练场所,带着她们进行“灵魂拷问”,引导她们“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打球”,带着她们去感受排球感受生活,她希望自己的队员“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更是一个优秀的人”!
经过几年的沉淀和训练,她带领的中国女排终于再次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那时的郎平和她带领的中国女排,又似“女神”一般的存在,让国人和世界再次为之欢呼!
看着女排这些夺冠的辉煌成绩,回忆着电影里女排训练的种画面,想着现实中女排的生活,我就在想:四十年前的中国大众,对女排精神完全就是一种顶级膜拜,那时候的一块世界冠军奖牌,让中国女排走进了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现如今,谁家父母舍得自己的孩子去练体育?哪些孩子又能真正的吃得了那些训练的苦?就连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中国逐渐强大的时代里,谁又真的愿意为了一个冠军去拼命?
现在更多的是强调“心态平和”,强调“知足常乐”,强调“身心健康”,强调……可影响了一代人的“女排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在当今社会就真的不需要了吗?这个命题太大,我解读不了!
看完电影好几天了,中国女排和郎平的影子时不时就浮现在了我脑海里,那些激励人又暖心人的话语也一直萦绕在我耳旁,这些句子,我的内心其实真的需要!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下意识怎么来?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用成为你自己!”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就那么打,输了算我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