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晚年定论】21 答梁文叔
近看孟子见人即道性善、称尧舜,此是第一义。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贤,便无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若信不及孟子,又说个第二节工夫,又只引成覸、颜渊、公明仪三段说话教人,如此发愤勇猛向前,日用之间,不得存留一毫人欲之私在这里,此外更无别法。若于此有个奋迅兴起处,方有田地可下功夫。不然,即是画脂镂冰,无真实得力处也。近日见得如此,自觉颇得力,与前日不同,故此奉报。
梁瑑,字文叔。邵武人,从朱熹游,刻志励学。所论为学工夫诸说,多为熹所许可。瑑zhuàn ,玉器上隆起的雕刻花纹。
朱熹这封给学生梁文叔的回信,实际上是自己阅读《孟子·滕文公上》第一章的感想。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出使楚国经过宋国,便慕名前往拜访孟子,孟子启发他人性本善,希望他处处已尧舜为榜样。滕文公主动拜访孟子,说明他有做一个圣君的愿望。而滕国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孟子却以尧舜相激励,这对滕文公来说,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孟子看出滕文公对尧舜有可望不可即的犹疑,于是当他从楚国回来,再次拜访自己的时候,就举了成覸、颜渊、公明仪三个例子,成覸不畏齐景公,颜回自比虞舜,公明仪认为人人可以师法周文王,都是一个道理,人的天性都是一样的,人人皆可为尧舜。
商汤创业之初只是一个方圆七十里的小国,周文王起家时也只有百里之地,滕国国土虽然只有五十里,照样可以施仁政,行王道。
朱熹说,立志成为尧舜,对每一个治学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在这一点上看的明白,信念坚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就可以成为圣贤,便不再会有一丝一毫的私欲产生。
退而求其次,也应该以成覸、颜渊、公明仪为榜样,树立心中的目标,勇往直前,平时用功,努力克服所有的私欲,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路径可走。
只有首先立志,才有可能找到下工夫的着力点。否则,就像在油脂上作画,在坚冰上雕刻,找不到着力点。
朱熹说,我最近懂得这个道理,并照此践行,感觉很有效果,不像以前那样没有头绪,所以和你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