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作为明长城最西端的重要关口,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无数商旅往来和文化交流。它的名字,意为“美好的山谷”,象征着和平与繁荣。嘉峪关的建筑艺术和军事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次踏足嘉峪关的城墙,是在2000年夏季一个宁静的傍晚。当我登临其上,太阳已经悄然退场,但天边的余晖尚未完全消散。抬头远眺,远处的群山在朦胧中起伏,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又似沉睡的巨龙,蜿蜒连绵,气势恢宏。左侧,广袤的戈壁滩展现出它的荒凉与辽阔,空旷而寂静,与脚下的城墙形成鲜明对比。嘉峪关的城墙巍然屹立,雄伟壮观,仿佛是历史的守望者,承载着“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其坚固与威严,让人不禁生出“固若金汤”之感,傲视群雄。晚风带着呼啸声掠过城墙,即便是在夏日,也能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耳边,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弯月如钩,斜挂在天际,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清冷的光辉。站在这历史的高墙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身披战甲,手持长矛,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极目远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悲壮与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我想起了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那“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诗句,似乎在此刻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身处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象,谁不会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这种思念之情时自然而然、无法抑制的。
欧阳修曾评范仲淹为“穷塞主”,认为其词作缺乏气势,略显颓丧。然而,我认为这种评价未免偏颇。欧阳修或许未曾亲身体验过边疆将士的生活,而范仲淹则是长期驻守在陕西延安和甘肃庆阳一带,亲历战火,与士兵同甘共苦。将士们除了铁血丹心,难道就不能有儿女情长?范仲淹的词作,真实地反映了边疆将士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而欧阳修所追求的,可能是更为理想化的境界,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文学表现。他认为军旅诗词只能描写战争的激烈与英勇,而不应涉及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情。但实际上,这两种情感并不矛盾。正如辛弃疾这位豪放派词人,也写过《青玉案·元夕》这样细腻的词作;毛主席的《贺新郎·别友》同样流露出深情厚谊。范仲淹的《渔家傲》以其写实的风格,更能激发人们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