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a5c0aa3603b6c32.jpg)
可以说,海姆有意识地超越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简单对立,提出了把浪漫主义作为德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来进行客观的、整体性的和多学科多维度的解读,开了浪漫主义研究范式转换的先河。此后,莉卡达·胡赫的《浪漫派的鼎盛时期》和《浪漫派的兴盛与衰落》,瓦尔策尔的《德国浪漫派》等著作都试图将人们对浪漫派的各种先入之见搁置起来,依据当时所能得到的史料,着力研究浪漫主义思想的起源。
特别是对浪漫派早期形成阶段(1797-1802)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客观研究,肯定了浪漫派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思想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中的积极意义,突出了早期浪漫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在思想上和哲学上为浪漫主义精神恢复名誉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浪漫主义的后期发展是如何重新诠释或者背离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理想。
可是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氛围又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德国的法西斯化使得对浪漫派的研究再次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过去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在政治上是危险的,而像卡尔·施密特这样的保守主义者却认为它在政治上是无关紧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e23329f55c6151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1839b900da9080f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839bdffb565ac63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bc0ee4ac31db1d8a.jpg)
施密特在其颇具影响的著作《政治的浪漫派》一书中,施密特提出,浪漫派的本质是非政治性的,因为它主要是一场美学运动。更为重要的是,浪漫派一方面否定了过去的美学原则,从而使艺术完全成为自主的,另一方面,它又将艺术绝对化,并将文化的每个领域都审美化。
在施密特看来,艺术被绝对化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浪漫主义不像新古典主义那样有义务去实现一种宏大或严格的形式,所以这种客观审美标准的崩溃不可避免地导致审美经验的主观化和私人化。当浪漫主义者赋予艺术以绝对的价值时,他们就使道德、宗教、历史或政治都从属于审美的目的,仅仅将它们视为触发并表达主观感受的机缘(偶因)而已。
所以,施密特将德国浪漫主义概括为“主观化的机缘论(偶因论)”。在马勒伯朗士的古典形而上学的偶因论中,上帝被假定为精神和物理事件相互作用的场合。然而,在浪漫主义那里,上帝或任何类似的客观形而上学权威被抛弃,人类主体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这意味着在浪漫主义主体眼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一个使审美情感活跃起来的场合。
对施密特来说,浪漫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恋,在这种自恋中,除了主观想象之外,没有任何权威或合法性的来源。因此,在施密特看来,浪漫派所构想的世界,实际上“永远是一个只有机缘的世界,一个没有实质和功能性约束、没有固定方向、没有持续性和规定性、没有决断、没有终审法庭的世界,它不停地遁入无限,只受机遇这只魔手摆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06c41129ce2bab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