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多少回经过坐落在县城北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望海故居”,从没有想过要停下脚步去探访。刘氏故居被周围矗立的高楼团团围住,显得有点突兀,也显得有点落寞。每次经过刘氏故居时,大门都是紧闭的,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又似乎期待人们去揭开尘封的面纱……
守望历史的老人今天上午春雨纷飞。我带着离开家乡33年的闺蜜,去县城北门寻访一种小时候的美食——炸粿,不经意间探访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迄今四百多年的著名建筑群。
大门依然紧闭,走近才发现两边的侧门是开着的。走过一条幽静的石板砌成的悠长小巷,就看见一堵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出砖入石”的墙,把刘氏古民居与外面的喧嚣隔离开了,让人仿佛一下子跌入了四百多年前的历史。
守望历史的老人围墙内一个石板铺就的埕,安静而空旷,即使是现在看起来还是十分宽阔的。六幢外表看起来建筑风格几乎一致的房子,大门一律朝向这个大石埕。大门都关着,正当我们想往回走时,看到在第一幢古厝门口站着一个人,上前询问了才知道每幢古厝都有人,随便可以参观,只是第一幢现在是培训机构,正在上课进不去。
于是,我们敲开了第二幢古厝的门,里面一位和善的阿姨开了门,我们进去转了一圈,里面摆满了麻将桌,显然开辟成麻将馆。告辞了那位阿姨,往回走的路上,我们又敲开了一扇大门,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开门的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一见面他笑着说:“下雨天还来参观啊?”
守望历史的老人老人带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对我们的提问有问必答,从老人陆陆续续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刘望海第22代后裔,说到这个的时候他满脸自豪,可是,当说到当年拆迁时,为了保住这些古建筑跟政府打官司的经历,老人黯然神伤,他说,他的祖上那么出名,后代没有出名人,才落到这样的地步。他指向古厝天井外的那些高楼,声调有些激动地说,本来答应周围拆迁房只盖八层,现在盖了十八层,南风天古厝不透气返潮,里面的梁柱都长白蚁了。同祖先的宗亲也大部分希望拆迁,所以原来建筑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现在只保留五千多平方。
守望历史的老人
老人带我们参观了三落房子,处处可见老人用心的维护,随处可见一些珍贵的石刻碑文,无声地彰显着这座古宅原主人的荣耀地位名望。墙上挂着一些来参观的名人留下的字画,还有一些全国各地来参观的建筑专家和他的合影。他说,他过去是做钢材生意的,近二三十年投入古厝的维修几乎用光了他的积蓄。但是他依然不愿意把房子出租出去。
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亲笔所书走出这座沉淀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宅,挥手告别那位守望历史的老人,甚至忘了问这位老人的名字,有多少来参观的人如同我没有问起这位老人的名字?不由得想到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望海(刘会)生平简介历史的兴衰从来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然而我依然要向这位守望历史的老人致敬!
守望历史的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