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拉煤,是在私人汽车作为运输工具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年代。当年,在冬季天寒地冻之前,家居农村的人们经常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用人力架子车到山里的煤矿上,拉回家半吨或者是半吨多一点儿的明煤(比较烟煤而言,明煤耐烧且产生烟气污染较少,人们也通常称之为无烟煤)当然,有能力和体力上山拉煤的,大都都是村里年轻力壮的棒劳力。
当年在去上山拉煤之前,家里要为这次远行吃苦受累的亲人准备好来回路上的吃食,当然,煤钱肯定是要筹备的,尽管说当年一斤煤还不到一分钱。如果把煤从百十公里外的煤矿上拉回家,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亲人们会为他们准备好足够四五天来回路上吃的细面烙饼,再准备些咸菜什么的。对于家景不太宽裕的拉煤人而言,也就只能准备一些粗面馍馍,以备路上充饥。
拉煤,尤其是凭人力上山拉煤,是一件非常劳心且费劲的事情。据去上山拉过煤的人讲,上山拉一次煤,就会蜕一层皮。空车上山的时候,轻轻松松的一天多就可以赶到煤矿,然后就是排队等着装煤,头脑比较好使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眼里有活儿,还善于察言观色的主儿,能说会道,会“溜须拍马”的,会讨矿上主管卖煤人的欢心的,就可以插队提前装上煤,而且还不会吃亏。如果要是老实巴交的憨小子,踏上三脚还放不出一个响屁的主儿,那就老老实实的排队等着,等一天是等,等两天是等,等上三四天也是等。等装上了煤以后,返程的路可就费劲多了。你想想,一车煤,如果装满的话,少的有五六百公斤,多的一车可以装上七八百公斤,尽管回程下坡路会比较多一些,但是,有下坡就会有上坡。因此,当年,当地就有人找到了个挣钱的门路。他们在道路上坡的坡底牵头牲口等着,目的就是为拉煤的重车拉坡,随叫随到,帮拉一次上坡收费五角,一元不等,当然是论坡度大小,坡长坡短,坡陡坡缓收费啦!一天下来,能挣个三块五块的,一个月下来,也是笔不错的收入吧。苦,还是拉煤人的返程苦,用力拉着煤车走,饿了,就吃些自己带的干粮,拉车拉的累了,就停在路边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到路边的干店里买一碗茶水喝。一路风餐露宿,都是为了家人的冬天有煤做饭并顺便给家人带来些许温暖。
记得有一年的深秋,家兄去山上煤矿拉过冬煤,待预计将要在那一天到家的下午,老母亲叫我和同村的伙伴们一起。捎根绳子去接一下家兄的煤车。当天上午出发,我们沿着拉煤车将要返回的公路一直往前走,直到下午的四五点钟左右吧,我们同去的一帮人都接到了自家人的煤车。本来想把自带的绳子绑上家兄l的煤车的一边助上一臂之力,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家兄说,走了这么远的路了,挺累了吧,快上车,我拉着你一起回去。就这样,本来是去接拉煤车的,最后却又成了坐车的了。没有帮上忙还在煤车上又增加了一个人的重量,还帮了倒忙。尽管当时年纪还小。
上山拉煤早已成了过往的记忆,可是,每当看到今天生活之方便,煮饭之便捷,就不由自主的记起了过去的沧桑岁月。人活着,珍惜现在,更不能忘记过去,知道感恩才是人生的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