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美

作者: 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23:44 被阅读200次

    黛玉之美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尤其女儿形象刻画,犹为突出。

          诸如妩媚丰满的薛宝钗,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文彩精华的贾探春,还有美貌才情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各色女儿,众芳缤纷,争奇斗艳。

          而林黛玉的美却更能牵动读者的心肠,她是曹雪芹留在读者心底的一滴泪。

          黛玉的美是一种典型的悲剧美。

    黛玉之美

          所谓“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红楼梦中的女子的形象,大多是悲剧的结局。其中最悲的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美的越是超凡脱俗,悲的就越是痛断肝肠,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毁灭,悲的就越壮美也越深刻。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之悲何尝不是最典型的代表!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来形容东岳泰山。意思是说,大自然垂青于泰山,把神奇秀丽集中于此。而红楼众女子,也是集合了曹雪芹的各种钟情。他借贾宝玉之口阐述他的观点:"天地之气只钟情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后来他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感叹:"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他慨叹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曹雪芹,这个造物主把太多的血泪同情凝注于林黛玉身上,赋予她别样的美。她形象娇柔又兰心慧质,坚贞纯情又才华横溢。而她叛逆的悲剧性格又使她的生命多了一份别样的壮美!

          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命来到红楼的。在她出生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主义的文法,奇特的想象,诗意创造了还泪之说。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便会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她自己孤苦零丁的长期寄居于黑暗龌龊的贾府之中。

          林黛玉,是一个过气贵族的遗孤,一个长期寄养在贾家的可怜的妹妹。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当中的主人公,曹雪芹一开始没有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一直到第三第四回,我们才第一次见到了林黛玉的形象,通过王熙凤的嘴和贾宝玉的眼,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终于见到了这被上天遗弃的美神。

          凤姐一见就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我今日才算见着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个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在宝玉眼里是见到了袅袅婷婷的女儿,与众个别,神仙似的妹妹,似曾相识,她别有一种风姿神韵。

          一段描绘,自然涌出: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之美

          在曹雪芹的笔下,把我们的传统美予以融合,特点鲜明的凝注于典型人物上。他把杨贵妃似的丰腴之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韵味内涵的西施之美,给了钟情的黛玉。她清瘦骨感,风华绝代;捧心而蹙,婀娜风流。

        宝黛初见,宝玉便送了两个妙字“颦颦"。高度形象地概括了黛玉的特点。唐代李白《卷珠帘》中说:“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颦颦,病态美的外部表现。而敏感多情外秀慧中又是黛玉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接着便引起宝玉发作起狂病来,引出了摔玉的风波。

          黛玉的第一次出场,便吸引人们的目光,引起人们的同情,她的美的让人心痛不已。

          黛玉的启蒙老师贾雨村曾说“这个女学生,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母名敏,她读书凡"敏"字皆念做"密"。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

          初至贾府,才十一二岁的样子,还是个孩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托:"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

          于是,她心思极微,心细如发。初至贾府,贾母问黛玉读何书,黛玉回答"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说,读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罢了。从这里黛玉便读懂了史老太君对女子读书的态度,于是宝玉再问到“妹妹可曾读书"?她便回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特殊的身份使她极敏感而多情。极易触景生情。在悍卫爱情的过程中,尤其鲜明地表现出来。

          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识金锁”“识灵通”。不期黛玉摇摇摆摆的进来。请注意"揺摇摆摆”这个词里丰富的内心活动。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呦,我来的不巧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说:"什么意思呢,来呢,一起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她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有什么不解呢?”

          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儿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谁叫你送来?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了呢?我平时和你们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的你就比圣旨还快呢?

          聪明的颦儿,把她的嫉妒表达的锋利而机敏,语带双敲又点滴不漏。

          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了,宝玉道到“:你又禁不得风吹,又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天上一声叫,出来瞧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大雁,在哪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它就忒儿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去。这种机敏的讽刺与戏谑,或许只有林黛玉才能做的如此精纯,天衣无缝。

          在红楼梦中有几张厉害的嘴,如王熙凤的嘴;史老太君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而林黛玉,有一张更厉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宝钗也说:"真真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相对而言,凤姐等人的嘴偏于市井凡俗,大多是直白的俚语。而黛玉的话却典雅俊则内隐峥嵘。用薛宝钗所说,颦儿多用春秋的法子,把世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黛玉的性情美,还体现在他的真情上。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俗,那样有城府,八面玲珑,投人所好。更不像熙凤那样颐指气使弄权藏奸。黛玉待人,坦诚纯真。她无比自尊,甚至有些超敏感,神经质。但她尊重别人,甚至披肝沥胆。尤其是对待同她一样有着悲苦命运的丫头们。她对紫鹃情如姐妹,一直到死还念不忘。香菱学诗,宝钗讥笑她"得陇望蜀",请教于黛玉,黛玉却热情相教,细心讲解,甚至把自己的诗集相借。可谓倾囊相授。

          黛玉也并非一味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其实他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未耍过威风,没有过恶言恶语。小丫鬟佳慧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他。

          黛玉之美,还集中表现在她过人的才华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上。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诗化了的才女。她聪颖好学,悟性极高,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文学的涉猎范围极广。她不仅熟读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而且对角本杂剧都有浓厚的兴趣。如共读西厢记时,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道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对于诗词,她有更深的学识。不仅研究了李杜王孟,李商隐陆游。且对诗词颇有心得。以自己的身世加上对社会的洞察。形成了如泣如诉痛彻心扉的林黛玉诗风。

    黛玉之美

          她的诗词无不浸透着他的血泪,如《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中自诗》,《五美吟》《咏海棠》《咏菊》《唐多令 咏絮》。

          她把悲苦写进诗词,她把爱恋写进诗词。数次勇夺诗社之冠,技压群芳。一时间,才情之美成了林黛玉最闪耀的光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它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真实生活感受,是他慨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喻,以血泪做墨,如泣如诉,娓娓道来,荡气回肠。

          她说: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托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正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翅,随花飞到天尽头,又表现了她对美好的理想的渴望与强烈的追求。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又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致和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

          侬念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诗,数次吟哦,阳关三叠。甚至他养的鹦鹉都会学舌吟哦。这正是她用热血和生命写成的心曲,也是和这个世界决裂的檄文。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显了林黛玉独立的人格和崇高志趣。数百年来,每一个读者,都能为之震撼。让读者叹息垂泪。

          她说“无奈诗魔昏晓侵”,情诗是她自然流淌出的情感,时刻散发着魅力。伴随着她的成长,她的一生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她站在诗词的的高端,信手拈来,自有意境。以不同的角度,洞察世界,以不一样的审美构思诗文,她在《五美吟》为替石崇殉葬的绿珠鸣不平,而大力赞颂为爱情而夜奔的红拂。极好的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

          林黛玉的美还集中表现在她的爱情上,宝黛之爱是精神世界的爱恋,是一种新型的的爱情,是封建社会里离经叛道的典型。他们的爱建立在相同的志趣基础之上。而黛玉的爱,纯情,真挚,坚贞,热烈,铭心刻骨,至死不渝。然而他们的爱情的现实基础却实在太薄弱,与整个世界都格格不入。注定了只能是镜花水月。不会有完整的结局。

          黛玉的浪漫情怀和不屈服的诗人个性,以及被压抑着的燃烧着的爱情,最终使她成了殉情的荆棘鸟,她用尽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为自己的爱情殉葬!

          诗和哭成了林黛玉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一开篇,曹雪芹以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笔塑造了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来到凡间的绛珠仙草幻化为林黛玉,要把一生的泪都偿还给他,第一次见宝玉就开启了哭的封印。而身在贾府,寄人篱下,她不是长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尝拭泪不干的。落花柳絮成了她命运的形象代言。终于在她认识到她爱情已被毁灭的时候,她的泪水已经流干。于是她焚稿断痴情,痴颦绝粒。哀怨吐血。在宝玉的娶亲的锣鼓声里,林黛玉终于“香魂一缕随风散”了。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最终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一一”一句未完的话,留下了千年都解读不了的遗憾。

    黛玉之美

          林黛玉死了。在续写的篇目里,后来的作者持意设计了潇湘馆鬼哭。以増加和延续林黛玉的悲剧色彩。但林黛玉的形象美,性格美,率真美,才情美,人格美,以及她生死与共的爱情美,却始终闪耀着光辉。尽管林黛玉一生很短暂,却很绚烂。她太完美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呈现在每个读者的眼前。把一滴泪永远的留在了读者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黛玉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vi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