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和态度,两个词往往出现在社会交际中,而不是出现在单个个人之中,因为观点和态度,不会单独的存在一个个人的陈述体系当中,也就是当我们要做某件事情或者我们认为某个事物的时候,往往我们就这样或者那样的直接的认为了,而不是要想某个人陈述我认为某某是怎么样怎么样的,没有那个人会对产生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做一个再陈述,他的听众就是他自己,再陈述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观点和态度出现的地方,往往是在社会交流中出现的地方,我们要向某个对象说明我们的观点和态度,仅此而已。
那么在一个社会语境下,讨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就必要的引入人与人的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和态度的相互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是如何通过他人的观点说服自己,或者如何利用自己的观点说服他人的。
在说服他人之前,有必要的区分,态度和观点的区别,因为当要说服一个观点和说服一个态度的时候,他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观点是更加外化的一种客观描述,而态度则是相对内化的个人观念或者情感,而说服一个外化的观点和内化的态度,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作用点,一者是偏向于理性的思维逻辑,一种是偏向于真实感受的心灵状态,这两者的工作原理上存在的差异,所以需要从不同的机理对他们产生作用。
首先说观点,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事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现象,总结了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知识在反应到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的观点,就好比如我们认为某件事物是好的或者是这样那样的,这些纯粹依靠知识和经验的判断就形成了我们的观点,以至于我们在说明某个事物的时候,就顺口的说出了对这个事物的看法,基于以往的记忆和经验的直接判断。
当我们说出这样一种判断之后,然后我们就像他人说明了我们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否影响到他人或者这个观点是否会产生转变,大部分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理性认识程度,一般来说,越是经验丰富学识丰厚的人,对事物的观点越是能够让人信服,所以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些砖家或者从业经验丰富的老人,从而改变我们的观点,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观点的改变大多数是从一种经验和逻辑上更完整的影响开始的,也就是说服一个人的观点,要从理证开始。
再回过头来说态度,态度是一种内化的判断,这个内化的意思就是我们更多的相信我们的内心的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可能也是从经验中学来的,但这种学习是心灵的学习,并不涉及存粹知识的学习。就好比如,我们即便认为某某球队是最腻害的,但总是相信国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球队(然而我并不相信),这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我们认为国足是最好的并不是因为他真正的好,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希望或者一种被多因素感染的观念,这是一种情绪或者是多因素引导的一种集体认知偏差,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个集体观念影响了我对国足的评价,因为我饱含了对国家足球队最美好的期望,那是一种无法逃脱的情感因素。所以从我认为国足是好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态度的作用机理往往并不是以往经验,而是一些和他们完全无关或者一些更偏激的因素,这些因素作用范围并不是让我真正认为国足最好,而是让我觉得他应该是最好。
从这里可以看出,态度是一种情感,他并不像观念那样需要完整的逻辑论证或丰富的经验,它更加偏激,所以它看起来不容易说服,因此态度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心里状态(或者不容易说服的观点),要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要从真正的论证开始,而是要从外围因素开始,起点就在于我们的内心,要让一个人改变它的态度或者说服某人,让他认为某某东西并不是那样的,就要像他展示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要让我改变喜欢某件事物的态度,那么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另外一件事物来做对比,这里改变的并不是那个事物的观点,而是通过改变人的基础情感来确认的,这是一个危险的动作,也是一个有效的动作,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从他内在改变,也就是让他自我发现或者自我觉知。
好了,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总结:
1,态度和观点出现于社会陈述语境当中,也就是说服与被说服的语境之中
2,观点的作用机理是逻辑和经验的,是理性的认知
3,态度的作用机理是内化的情感因素,它的基础来源于人的情感和少量的认知
4,说服观点最好的方法是用知识和理性的论证
5,说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他人的情感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