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第二次复诊的产后妈妈晓琳,她坐定后,苦笑着说,“我还是焦虑的,服中药时挺好的,可停药几天,又不行了,特别是每次我妈来我家里,我就恐惧感。”
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使女儿对母亲产生害怕,而不是依赖和期待呢?
原来,3个月前晓琳喜得一子,有月嫂服务帮忙,晓琳觉得挺好的。
过年回娘家团聚,晓琳妈妈发现带娃中诸多不对地方,如母乳喂养经常喂一半,宝宝哭就改喂奶瓶了、月子里经常看手机等等,就说晓琳要及时纠正,说我们那个时候,都自己带娃的,都不用月嫂的,你看没月嫂,你什么都不会了吧!
妈妈的唠叨和教育,使晓琳开始反思,我真这么笨吗?
回自家后,看着老公工作忙完在加班写稿,宝宝哇哇哭闹,晓琳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怀念有月嫂日子。
可偏偏晓琳妈妈放心不下,下班后,一周来2次看望外孙,每次来又开始重复式的教育,这不行,那不对。晓琳感到很无用,入睡困难了。
晓琳舌苔很厚很腻,舌胖大有齿痕,有恐惧、自责心理,除了中药用温胆汤加减调理外,还得心理疏导!
我忽然想到,每次回娘家,我妈都有说不完的重复话:“多穿点,别冻感冒了!”“不要熬夜”…,
其实我是医生,这些道理我更懂,但习惯了妈妈唠叨,我总是说:好好,知道了!可有时我忙着思考其它事,想让耳朵旁清静一下,不免会对我妈大吼一声“妈,你好别说了吧,你没看我在忙吗!”然后直性子的妈妈突然刹车也没生我的气。
如今,我对女儿也是这几句话,春节期间,看她吃饭都在看手机,就反复说“注意该放下了”!晚上12点还不入睡,就开始说“不要熬夜”!坐姿不正了,我会说:“注意防止驼背,背背佳用了吗”?
女儿起初“嗯嗯”回我,后来有次她也吼了一下:我知道啦,你好别说了吗!识相的我开始反思,我是不是遗传了我妈,变成话唠了?女儿也遗传了我,听多了,会“抵抗斗争”一下!
想到这些,我忽然觉得,父母唠叨孩子是一种本能,是爱之根源,可是唠叨过度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于是,我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晓琳,并分析说“妈妈把你当小孩呢,因为自家人,说话就不会拐弯抹角了,传统与现代带娃理念上会有冲突,所以呢,你要理解她,好好与她沟通,并大胆说出你目前情况,让妈妈意识到讲话方式方法,多点鼓励,少点指责…”
晓琳若有所思,走出诊室时,脚步轻快了。
为人父母者要改变自己的唠叨习惯。虽然唠叨是出于善意,但让孩子感觉到不适,效果也许适得其反。所以,父母要继续学习如何当父母,对年轻人某些行为习惯要理解和包容,即使孩子的行为超出容忍底线,父母要简单委婉表达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