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专业课书籍,客观上清明回老家扫墓、带娃来回坐火车,读书任务仅完成两三天,早起三天均在7点后,考虑以后或许每况愈下,渐渐丢掉当初的梦想,遂记下心得。另外,推荐梦然的《少年》,歌词很棒“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难不退却”。
前两天看到一篇《除了吃饭睡觉,你还在坚持什么?》简书文章,文中写到,以前的作者除了吃饭睡觉,还“坚持”过着聊QQ、看电视、刷手机、逛街、胡吃海喝、晚睡晚起等不节制的生活,而如今的作者坚持极简生活,坚持更新公众号、早睡、舍弃物品、不买衣服、运动、读书、每周轻辟谷、晨起静坐朗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读到这里,我开始陷入沉思。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对长时间做一件事情感到无聊或害怕。所以大多数人对通过规律性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非常敬佩,而这也是大多数成功学或传记所强调的一点。
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人人都在坚持,但是这种坚持不是由人们的主动思想去操控,而是一种被动意识或无意识的“动物性”维持。饿了就想吃饭,困了就想睡觉。这种“动物性”维持的生理习惯,不需要意志力和固有的习惯斗争,也就无所谓“坚持”。如果你想早睡早起,告别以往熬夜、睡懒觉的恶习,这就需要意志力加持,就可称之为坚持。
每年年初,不少人会在朋友圈或日记本上立下Flag,定下新一年的奋斗目标:一定要早睡早起、戒烟、减肥、读书,等等。但是,长则三四个月,短则三四天,计划就会全部泡汤。而且,放弃计划的人都各有各的理由。在花样繁多的理由当中,有一个共同的理由——效率。
比如,张三决定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跑步。于是从月初开始他每天都坚持5点起床。一周后,由于应酬,他喝酒忘记了时间,凌晨2点才回家。这种情况下,如果5点起床的话,那么睡觉时间就只剩下3小时。
他会怎么想呢?
“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就少睡一会儿,继续5点起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都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跑步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因为睡眠不足,一整天无精打采,影响到了工作,那就得不偿失了。今天还是不去了,先好好睡一觉再说,这样更有效率。”
接下来的第二反应是“一天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明天接着开始5点准时起床就好了。”
第三反应是将闹钟调到7点,安心睡觉。
将早起跑步换成晨读、减肥、学习、读书等目标,将应酬换成各种突发状况或者坏天气,理由大同小异,而结果不变。
盲目地讲究“效率”,就会失去原则。“效率”只不过是懒人偷懒的借口罢了。
一开始谁都不曾想过要草草了事,我们的初心都是设想一路披荆斩棘冲关破障直达终点目标。但是,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变故,人们就会根据当时的情况改变既定目标。他们还会一本正经地给自己解释,这是在充分考虑“合理性”和“效率性”的前提下,将目标合理化的做法。然而,经过这一改造,原本未完成的目标消失了,结果可想而知。
目标是需要时时修正,尤其是长期目标,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或者预言者,无法预料一年后、三年后或者十年后的事情。但是原则性不应改变。
龟兔赛跑,兔子采取效率型方法,有力气了就快跑,没力气了休息,瞌睡了就睡觉。而慢吞吞的乌龟采取的方法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跑”向目的地。结果很明显,勤勉不懈的乌龟干败了讲究效率的兔子。
很多聪明人不喜欢笨笨地自律坚持,总喜欢找捷径,找高效率通道。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愿你我每天进步一点点,日拱一卒,终将抵达心中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