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大家聊聊,孩子的劳动问题,如何让孩子喜爱上劳动,即便是洗碗这样的劳动。
可能很多小朋友是这个样子hhh
很多时候,在我们现行的评价,孩子只要乖听话,考试好,这就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
而即便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也无妨。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里是缺乏劳动的,有劳动恐怕只是学校值日活动。
上次我见到我的亲戚的小孩(疫情前),她吃东西,吃的一地都是残渣,让她扫地
就连抓扫把的方式都是错,
问她的妈妈,是不是在很少做家务。她妈妈说,是的,孩子要上补习班,很忙,所以就没有让她做家务
孩子们的劳动时间被补习的繁杂所占用,
我们的家庭教育肯花钱砸在补习,却不肯抽出时间来教教孩子如何生活自理
那么,家务真的是无意义的吗?
当然不是,相反家务的做得好,还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
这位苏联的教育家,在重视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还在关注如何让儿童热爱劳动。
一开始让学生热爱劳动并不容易,相反困难重重
有许多学生认为,那些农活不“可爱”,如同题主所提到的那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认为洗碗不“高贵”
他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道:
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于是他开始自己的教学探索,如何让孩子热爱劳动呢?
他发现,孩子对能够参与到隆重的、"大人的"事而感到欢呼雀跃,把大人做的劳动视为庄严的任务,不敢懈怠。
苏霍姆林斯基,将种植葡萄这件农活让学生参与,学生从育苗、种植、追肥等环节无一不参与。
同时,他还强调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葡萄!
每次果子成熟,首先看到果子不是农夫,而是学生。学生为眼前沉甸甸的果实而感到由衷地欣喜。
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低年龄段的小朋友恰恰是对劳动最为感兴趣的儿童,他写道:
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
为了让儿童对自己的劳动感兴趣,不仅跟他们分享劳动成果,一起坐下来吃葡萄,还跟他们讲故事,讲种植葡萄背后的科学和传说,让单调乏味的劳动充满色彩。
发现不只是这一个。他在日后的观察中,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
可是我惊奇地发现:劳动越是变成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对它的兴趣就越加减退。3年前那些9、10岁的孩子,为了多给他们栽培的葡萄树施肥,简直是手不离桶地干活:可是现在,无论什么东西也不能吸引他们到暖房和葡萄园去了。
劳动对于年幼儿童而言,是未知的新世界,是在发现新大陆
劳动对于年长青年而言,是念旧的古书籍,是在不断往复
然而在渺小的劳动背后也藏在大学问,如炒菜时的火候,扫地时的姿势,种花时的知识
于是他进一步提出:
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
于是,我开始关心的主要的事,就是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
于是他带领学生参与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教学生农活背后的科学,带着他们做实验。要想让孩子自愿给植物浇水,那么就要让孩子珍视植物。他带着他们做葡萄实验,并向他们承诺如果实验成功,将会以他们的名义来送出葡萄枝丫给集体农庄。荣誉属于你们!
孩子们在崇高的使命感和未知的学问中感到惊喜。当取得成功时而又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产生新的想法。
劳动变成一项伟大创造!!
他的目的不止如此:
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时候,应当在我的学生面前揭开大自然这部奇妙著作的新的一页,以便激发他们对最平凡、最普通的劳动的热爱。"跟粪堆打交道"这个说法,一向被认为是对农民的那种繁重而低效的劳动的形象的表述。可是我下决心要通过"跟粪堆打交道"这件事,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学生对普通的、繁重的劳动的观点。
他把孩子召集起来,向他们提出“挑战”:
"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搞一个这样的试验。我们在土壤里培养肥料,使每一立方米里繁殖出几百万个微生物,然后种上小麦。不知道我们将得到怎样的结果?也可能,我们会发现一点连科学家们也还不清楚的什么东西哩。"
孩子听到自己在做着一项连科学家都还没研究的科学实验,幻想吸引着孩子,让孩子对“上粪”感到兴趣。
于是便出现了:跟粪堆打交道竟变成了有趣的、迷人的事情!
如此一来,
对一些学生来说,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普通的、粗笨的、有时是很不愉快的劳动,已经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的目标、为了人民的福利而征服大自然的必由之路。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对我来说,最大的欢乐就是,当这些青年离校的时候,在他们的意识中对于土地、植物和在土地上的创造性活动怀着热烈的眷恋之情。在小学时期播种的探索的种子,在学生后来的生活中发育成了丰硕的果实。
他总结自己劳动教育的核心,那便是:
真正的幸福的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
让孩子享受到创造,这才是劳动的真谛!!
当十四岁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出“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
我想:
可以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
成人做的劳动,让孩子参与。
听取孩子的意见,远比逼迫他们去做家务来得跟有效。在孩子要提出劳动时,不要打压孩子,孩子难得火苗,一句打压可以被破灭。
要为孩子留足劳动时间。如果孩子不愿学了很久,不像继续学习,可以让家长跟孩子一起劳动,你扫地,我拖地;你做菜,我洗碗。
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成果不只是物质上奖励,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劳动而收获到家长的真诚的微笑、认真的鼓励,我想孩子会很愿意接受家务的。
家长要对孩子的劳动想点有益的奖励,切记不要让奖励来得太寻常,把奖励功利化。如每做完一项家务就奖励钱,这样做法可能会让孩子日后做家务时首先提到钱,而出于热爱或者帮爸妈减负。
要让劳动变得有意义,有创造性!!!
这是最为重要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最为关键的观点。只有有意义的劳动才能唤醒孩子内在动力,我们的劳动旨在要孩子锻炼自己,让孩子有一颗劳动的心,让孩子从劳动真得到快乐!
要想让孩子洗碗,不妨先带孩子做菜。
要想让孩子浇花,不妨先带孩子种植。
要想让孩子扫地,不妨给孩子一片空间。
爸妈辅导孩子做菜,孩子便会产生对做菜的兴趣。孩子自愿会去做菜,那么我们便有机会教导孩子去洗碗。要做菜可以,但是做完菜后的碗要自己洗哟~
这样孩子有了做菜的兴趣,便会主动做菜,之后便会洗碗。洗碗洗得多了,试问她还会觉得洗碗是个“低贱”的工作吗?
当然言传身教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的劳动教育。
如果不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不让孩子接触生活中的细节,那么孩子只会成为书呆子和冷冰冰。
在如此的劳动教育,试问有哪个孩子会不尊重别的职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