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让两个七岁的孩子同时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外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向另外一个孩子一样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这个孩子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明白,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作为教育者,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且予以区别对待。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工业制成品,他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能因材施教,因材培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吕淑湘先生也曾经说过一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绝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他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种子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吕先生这个比喻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个事情非常的类似,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存在着千差万别,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差异,认真的研究,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让他们成长为有用的人才,这才是最合的教育。
做好教育,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