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人生感悟ABC》
吴谢宇弑母案——母爱的羁绊,最终唤醒了自我

吴谢宇弑母案——母爱的羁绊,最终唤醒了自我

作者: 人生一趟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8:07 被阅读0次

三年前,吴谢宇在屋内将自己的母亲杀害并藏尸于家中,他逃亡了1380天后被抓。谁曾想到,可以用“天才”、“完美”等词语概括的吴谢宇最终给大众留下的印象是“弑母”与“残忍”。当好孩子变为恶魔,大家都惋惜着:为什么这个孩子要自毁前程?这个答案可能是:自我。

吴谢宇从小就表现出了强大的自律性,成绩优异,得奖无数,在校也受老师、同学的欢迎,这样受人瞩目的孩子离不开吴谢宇妈妈的教育。

吴谢宇母亲是一个性格沉默、孤僻,但十分自律、原则性极强的教师。吴谢宇和他的母亲在他人眼里都是完美的几乎没有缺点的人。

据了解,吴谢宇母亲十分的爱自己孩子,并以儿子为骄傲,吴谢宇也十分体贴母亲。众人猜测,吴谢宇是因为母亲长期的严管导致过度压抑而弑母,可在最后一次的案件审讯中,吴谢宇否认了,而是说“发现母亲情绪悲观,想帮母亲解脱”。可这真的是悲剧发生的缘由吗?毫无疑问,任何理由都不足以构成自己可以剥夺自己父母生命的理由。

吴谢宇父亲在其16岁的时候染病去世,那时起,吴谢宇陈述道母亲经常在家中表现出负能量的一面,甚至有想轻生的念头,这让他觉得自己与母亲生活很辛苦。尽管如此,吴谢宇对母亲更加体贴,从高中到大学一直保持着每天与母亲通电话,带母亲出去玩,试图帮母亲摆脱负面情绪。

从外人的了解来看,吴谢宇父亲是个外向型的人,而吴谢宇也表示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可见,吴爸的去世让整个家庭滑向了另外一个轨迹,失去了生气。

自此,一个负能量的家庭便是吴谢宇的所处之地,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与情绪感染下,这个孩子背负了太多本不该属于他的完美焦虑和情感责任。

或许,吴爸的去世是这个家出现变故的关键齿轮,可是吴谢宇母亲的情感,却是让吴谢宇萌生出“帮”母亲解脱这一恶念的根源。

吴谢宇的童年时期较少外出游戏,在小伙伴里并不出挑,上学后,成绩常常第一,得奖无数,是同学眼里的“考神”。此外,邻居说吴谢宇十分有礼貌;同学说他友好、乐于助人,还会按时给同学送生日祝福,亲戚、老师无一不夸赞。如此优异的孩子,内心必须有一丝压力,只是随着吴爸的去世,吴谢宇的内心压力逐渐被放大,独自承受的压抑、矛盾的心理……

吴谢宇青春期时对性有强烈的兴趣,当然这都是正常的,可是在他母亲看来,这是儿子完美人设的“污点”。可见,吴谢宇成长中身心正常发展的火苗又一次被熄灭。

吴爸去世后的三年,吴谢宇可能每天都在尝试着开导母亲,可终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让它受母亲的感染。吴谢宇持续保持着优秀,为了赢得母亲的关注,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可是最后发现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让母亲快乐。吴谢宇母亲的爱是期盼而又强韧的,她寄所有希望于儿子身上,尽管自己难受,但是为了孩子也要坚持下去,在吴谢宇母亲强大的压力之下,儿子能感受不到吗?

当父母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只是一味抱怨,孩子怎么有勇气去幻想诗与远方呢?

身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意志独立、让个体实现价值,而不是为了父母的希望而活,不是为了父母而活。这需要父母付出多大的力量呢?这个付出其实就是父母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态度,而不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孩子的观念。

在婴幼儿时期,我们依赖父母,我们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需要知道父母在身边,我们必须不断地从父母身上索取安全感,如若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认知、语言、行为、自我发展与情感控制的能力。

而身为父母,好像从孩子一出生便做好了什么都要为孩子准备好的想法去与孩子相处,直到孩子度过婴幼儿,成人后也是如此,并且认为这是最伟大的爱,这种教育观念多出现于母亲身上,我们称之为“母爱的羁绊”。

母爱给孩子带来的过度压力,便形成了对孩子的羁绊。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从小到大几乎都是父母安排的,高中没考上花钱去读,大学专业也是托关系让我进去,从来不问我自己想要什么。虽然我现在照着他们安排好的步伐走着,但是我不知道哪天就会疲惫,也不知道哪天会忍不住激怒了他们。这类教育方式下带给孩子的是缺乏自主能力和判断力,他们难以分析前方是危险还是安全,难以做出清晰明确的思考。当然,如果在父母的过度安排与要求下,孩子也会出现过度反应,如做出现叛逆现象,进行吸毒等让父母认为“管不了”的事。

另一类是母亲的过度期盼带给孩子的过度压力与折磨。每一个父母都想要培育出成绩优异、品格良好的孩子,问题是父母应不应该经常把自己的期望挂在嘴边?或是以暴力手段制服孩子听自己的话,实现自己想要孩子出人头地的愿望。经常有妈妈爱说:你就是妈妈全部的希望,妈妈的下半生就靠你了!亦或是:妈妈不爱吃鱼肉,妈妈吃鱼头就好了。这些在母亲眼里看来是鼓励、是关爱,其实带给孩子的只是无形的压力。这便可以解释为何成绩优秀的学生最终走上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第三类是总认为自己很委屈,时常抱怨的母亲。在某一家庭,妈妈在生育两个孩子后辞掉工作专职于家庭主妇,每天都在餐桌上说:“做饭这么累!原本我可以在公司吃大餐的。”“””“都是因为我好才会给你们做饭,你们还不感恩!”两个年幼的孩子都称受不了妈妈,并且性格偶尔也会急躁,说宁愿妈妈不做饭。

可见,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终生性的影响。回顾吴谢宇弑母案,吴谢宇母亲带给孩子的羁绊又是哪种?

吴谢宇的优秀背后,却压抑着自我这一心理状态是可见的。吴谢宇杀人后挥霍纵欲,像是对长期受压抑的自己进行了一个过度补偿。从吴谢宇的潜意识中,可能认为只有母亲消失了,自己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逃离“完美”人设的捆绑,拾回自我。

教育的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何为独立?便是独立意志与独立能力。每个父母对孩子的干涉都必须适可而止,每个父母都应该及时对自己进行情绪管理。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行为与心态自始至终都影响着孩子。

吴谢宇弑母案的悲剧在于:北大才子本应拥有光明的未来,可是却输在迷失了自我这条路上。他与母亲都没有做到,形成自己的独立意志,以至于双方的情感与愿望交织与一起,边界不清。正像母亲把她的愿望强加在吴谢宇身上,吴谢宇也在摆脱压抑、追寻自我的诱惑下,也将自己的期盼强加在了母亲身上,夺其生命、助其解脱。

引用一句话: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谢宇弑母案——母爱的羁绊,最终唤醒了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jh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