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悦
第一次见到急诊科女超人于莺,是在和君医药健康沙龙的第十四期分享会上。眼前的于莺,着暗色衬衫、不施粉黛、面带笑容、朴素大方;当主持人说“热烈欢迎于莺老师!”的时候,于莺大大咧咧的嚷道:“千万不要叫我老师啊!我才不要做老师!”。心直口快的性格,与微博上所呈现给大众的形象以及我想象中的她并无二致,真实、逗趣、犀利、敢想敢做、敢黑敢自嘲;平时,做做饭、过过小日子、接送接送孩子;语速奇快、讲话时眼神中有着别样的熠熠光彩,那种骨子里的自信,大家感受的到。
就是这样一位几近四十岁的女性,一位外表看起来典型的中国式女大夫,在微博上用她独特大胆的语言风格,颠覆了正襟危坐的“白大褂”形象;更令人侧目的是,在这个传统眼光看来略微有些尴尬的年龄,她离开了安稳的体制内工作,选择了创业。
“当医生是一件神圣的事,但我玩不过评判体系”
于莺说,她寻思学医,是因为妈妈曾是乳腺癌患者。于莺清晰记得,她高二那年,妈妈在长海医院顺利做了手术。当时的她站在医院的过道,看着医务人员穿着白衣忙忙碌碌步履匆匆的样子,觉得实在太神圣了,满眼都是向往。
1993年,于莺高考结束,妈妈希望她回上海,于莺对妈妈说:“不,我现在的目标是找男朋友,所以我一定要留在北京!”也是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她报考了中国最顶尖的医科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经过漫长的8年本硕博连读生涯,她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协和工作。
于莺喜欢临床,对科研工作完全不感冒,所以她没有像大多数同行一样为了评职称而去追求所谓的“进步”,更不会为一篇SCI论文焦头烂额。所以直到离开协和,当了6年主治医生的于莺仍没评上副教授。原因只是:没有SCI论文。在体制内,不在乎职称评定的人真心不多,于莺居然敢说“老子就是不写论文,不晋升了,你能怎么着吧?”如此碉堡的言论出自她口,这个女医生未免太真实了,对于不认同的价值观,她敢于说不。
于莺曾接受过一家电台的采访。
“你最喜欢做什么?”主持人问她。
“我最喜欢的还是当医生。”于莺说。
关注了两年于莺的微博,去年6月6日,于莺突然在微博上宣布“裸辞”,原因是“不愿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我玩不过。”!犹记得当时读完这条微博,我立马给另一位学医的朋友打电话告知此事,因为我们都是于莺的粉丝,两个人都热血澎湃到了极点!但是也没有太过惊讶,在我看来,在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这样敢想敢做的女子做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似乎并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她的离开,只是为了更接近梦想。
跳出体制上岸,女超人更忙
众所周知,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一名公立医院的全科医生,离开体制注定是要受到严峻的挑战。首先,体制内这把保护伞没了,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硬功夫可不止是专业能力,还需要与人沟通、管理、统筹等能力;其次,对于一名不甚懂投资领域的专业型人才,面对众多资本的投资,很难做出选择;再次,即使具备自己的优势,如何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从协和辞职后,曾经有医疗投资行业的公司找过于莺,希望让她担任CEO。深思熟虑后,于莺放弃了这个机会。她觉得自己对医疗这个行业并不是特别了解,现在也只能说看到了冰山的一角。那么,自己究竟最擅长做什么?于莺一直在思考。
离开协和的于莺在辞职的这一年里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1.游学、考察;2.开淘宝店;3.与形形色色的投资方和平台打交道;4.与民营医院合作。这些旁人看起来不算很困难的事,对于莺来说,每一件都充满了酸甜苦辣。“以前在急诊科时,总是抱怨特别忙,特别累,从体制里出来后发现,在外面创业更忙更累。”当然,这些经历令她成长颇丰。
于莺讲起此次去台湾的经历时说道,去台湾有两个目的:第一,体验一下这个以人文教育见长的医疗环境到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看看这个与大陆各方面环境相似地区的医院是什么样,那边医生的前途如何?第二,想学习一下台湾的医院管理,华西医院就是参考的台湾模式,所以这十余年发展很快。
于莺告诉我们,事实上,这十年台湾的消费水平和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医师收入甚至是降低的(虽然还是社会平均收入的10倍左右,医生已经开始抱怨);在诊所,医生每天都看40-50个病例,有时甚至到100多个,据说那边的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也不算友好,但医患矛盾几乎没出现过。原因在于,台湾社会医生的高收入决定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话语权,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民众尊重医生,医生的水平差异也没那么大。在台湾的医疗行业中,从医的门槛很高,医生的自律很好,医院也为医生提供很多自我完善的机会。相比之下,在协和医院急诊工作十多年,医院给于莺提供的自我完善的机会并不多,一次是国家给了他一次去美国学习半年的机会,她认为除了英语水平提高,没有太多其他收获;第二次就是每年的考试、论坛会议、全科会议、急诊科分会等,大部分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所以真正掌握知识还是靠自己看书或者上网学习。
此次台湾游学的经历给于莺带来不小震撼的同时,似乎也让于莺清晰了自己未来的路。纵观国内医疗环境,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医疗定价的均一性无法体现医生的付出,造成患者都去好的三甲医院看病,导致三甲医院的医生越忙、基层医院的医生越闲;医院缺乏良好的医生自我提升机制,全科医生、急诊科医生面临严峻的挑战:不知如何在医疗发展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医患关系由来已久且难以解决;等等等等突出的问题都让于莺坚信,靠医改政策想解决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根本的改变还是在于人。历史上的每一次创新都是走在法律和制度前面的,由此产生价值后倒逼政策的制定。所以医改的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个独立的医生,希望大家用脚投票,走出自己的风采。
于莺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她想开一家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高品质全科诊所,这样的诊所一定是私立的、市场化的、有资本运作的,医生也一定是拥有个人品牌的,否则,中国的医疗服务始终会面临着困境。既然选择高品质、私立、市场化,那么所服务的对象必定要从有经济实力的人群开始。什么样的全科诊所才能符合中产阶级的需求呢?那一定是要求全科医生无所不能,首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当患者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希望一站式解决;其次,患者遇到专业问题时,全科诊所拥有的专家团队资源可以帮忙解决问题;再次,患者需要住院时,不需要找关系、送红包、求医生,可以通过转诊途径得到方便的解决;最后,能随时应对并帮忙解决家里老人小孩出现的各类健康问题。想做一家这样的全科诊所,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不容易。
女大夫变身CEO给同行带来的启示
经过这一年来的考察,40岁的于莺最终选择了美中宜和,以合伙人的身份出任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门诊中心CEO,从医生变为管理者,实现从专业人才到创业型人才的转变。于莺认为,“私立医院管理有很大的改良空间,毕竟整个中国医院管理没有专门的学科,需要培养这样的人才。第二,真正医患矛盾也就是最近这十年,让我们反思医疗是不是有不足之处?医患关系的解决,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与患者共情,学会宽容。我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真的放到市场中,一个医院管理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生和客户的切身感受,只有真正放到市场才能改善医院管理的动机。”
现在,于莺正在一步步打造她想要的诊所的样子,她希望凭借美中宜和的平台,筹建一个提供全科服务的综合门诊中心。至于诊所的盈利情况,于莺很直接的告诉大家五年内账目能持平就是奇迹。那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期待医疗模式的创新,所以需要不断尝试。
于莺并不建议医生同行们走她同样的路,“自己建一个诊所特别辛苦,有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目前的就医环境就医理念也不是你能完全改变的,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背后资本的支撑很难维系。”于莺给大家的建议是:可以用“轻资产”模式,利用自己的医疗临床知识、经验,形成商业模式,再与资本合作,强强联手。很多医生希望像于莺、张强医生那样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对此于莺给出的建议是,首先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是做临床专家还是做个人品牌?还是有创新点与资本合作?目前来看,要在互联网上建立个人品牌,难度越来越大。可能未来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但是一个有个性、能独立思考、有观点的医生总是强于人云亦云的医生。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生活其实是并列的。对于于莺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她自己,只有自己快乐了才能感染别人,自身强大了才能给家人更多的快乐。所以,于莺在母亲、医生、医院管理创业者、女超人、网络大V这几种角色中切换自如、游刃有余,她的自由洒脱,无不令还深耕于体制内一些“叫苦不迭”的同行们羡慕不已。
实现自由执业是当下每位医生深藏在内心的“理想”。什么是自由执业呢?如女超人所言,真正的自由执业,就是当你有一天明白了医生应该怎么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能够得到体面的收入和受人尊重时,可以不在乎在哪个平台,不在乎在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这个时候,你就是自由的。
于莺老师那日站在台上将近三小时的分享,令在座的诸位“粉丝”兴奋不已,每个人应该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吧。毕竟,围城内的人,总是向往围城以外的世界,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勇气走出去重新适应新的生存法则。于莺的出走,给当前负能量爆棚的中国医疗环境带来的是一股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清新之风,为“挣扎”在体制内看不到未来的医生同行们树立了正能量的典范。她的快乐、她的勇气、她的梦想、她为改善中国医疗环境所付出的那些许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努力,却让不少人看到了中国医改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看起来依然遥遥无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