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正是本书主人公的的名字,顾名思义本书讲述了赫索格的人生,一位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知识分子,从成功到崩溃到迷惘,最后终于摆脱精神的束缚,坦然面对,回归自然。
作者索尔•贝娄,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的发言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从1938年到2005年的60年余间,他出版过11部长篇小说以及其他中短篇小说、散文集等等。《赫索格》是他第一部畅销书,同时也是他写作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美国的六十年代处于物质欲望凌驾于精神之上,知识分子可以选择融入社会的现实中,感受物质带来的一切享乐,或者选择抛开世俗,独自守护着“微薄”的精神境界。而贝娄选择了后者,在黑暗的精神危机中独行,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如《赫索格》、《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着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以及内心的迷惘。本书中的赫索格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最后才回归心灵的平静。
作为大学教授的赫索格,本应该有平凡幸福的家庭,却因为他的背板毁掉了第一次的婚姻,而他第二次婚姻的失败让他彻底崩溃,同时也把故事推向了最高潮,赫索格在无奈、焦虑、仇恨中痛苦地生活着,也因为爱情、亲情、友情的陪伴释放了内心,回归自然。
在赫索格的人生中,三个女人不同时期的出现作为他的人生转折。戴西是他的第一任妻子,传统的犹太妇女,肖夫教子,勤俭持家,婚后安稳的生活也使得赫索格专心学术,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可是平淡如水的生活却使赫索格变得烦躁,加上社会物质的诱惑,他寻找着新的刺激,他背叛了戴西,抛弃了儿子,选择了第二任妻子玛德琳。离开戴西,抛弃家庭,也使得他从成功开始慢慢走向堕落,走向欲望。玛德琳的出现正是他成功走向崩溃的转折点。在某种意义上说,赫索格在第二段婚姻中对玛德琳关心少是造成玛德琳背叛的原因之一,但玛德琳本身也是一个追求名利的女人,她与本分的戴西不同,她在物质、金钱上榨干了赫索格,同时,她与赫索格最好朋友格斯贝奇的结合也把赫索格推向了黑暗的深渊,他的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他一心想报仇,可是当他看到格斯贝奇温柔地对待女儿洗澡时,他释然了。雷蒙娜,一直陪伴他身边的情人。离婚后的赫索格处在思想迷茫中,不能专心学术,生活没有目标。他写了一封又一封并未寄出的信,向不同的人来倾述他的苦闷、哀伤。雷蒙娜的爱情,正是他回归自我,释放内心,展望未来的关键人物之一。另外,友情与亲情也是加速他摆脱困境,重新恢复自信的原因。朋友阿斯福弗特在他极度困难时帮助他,他的表哥威利在他发生事故时陪在他的身边,他可爱的女儿琼妮又唤醒了他麻木的心灵。他“活了”过来,他开始与人交流,关心别人。
从赫索格这个人物来说,是贝娄作品中的经典。在《洪堡的礼物》,30年代的洪堡加上60年代的西特林的综合体其实就是赫索格,洪堡代表了赫索格的前期,而西特林的自我救赎之路又与赫索格的重生相似。赫索格与雷蒙娜在乡下的田园生活,归回自然,与《雨王亨德森》中的情节如出一辙,只是亨德森在大自然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返回了现实,而赫索格选择在大自然中重新站起来。
同样身为犹太人的知识分子,让我联想到了埃利亚斯•卡内蒂的《迷惘》,主人公彼得•基恩与赫索格的经历形似,婚姻失败,被妻子榨干了一切,处在崩溃的边缘,可是他们的结局却不同,彼得•基恩最后选择死亡,他走不出疯癫的状态,而赫索格却坦然地面对生活,重新站起来。这也许是《赫索格》传递给我们后人的一种精神,在困境、恐惧、迷茫中,要善于坦然、关爱自己,同时关爱他人,积极面对、乐观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