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正值文革尾声和改开之初。那时的中国好似一片文化沙漠,除了几部样板戏,几乎没有可看的电影。后来文革前拍摄的一些老电影又被允许重新放映了,我们觉都得非常好看,其中最喜欢看的是反特故事片,就是如今的谍战片。除了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外,更吸引我们的是影片中的女特务,按如今的叫法应该是女特工。
当年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穿着单调的蓝色制服,走在街上,满眼是蓝色的人潮,外国人讥讽我们是“蓝蚂蚁”。当时的中国女性,几乎没有任何化妆和修饰,男女的唯一区别就是头发的长短,如果哪位女士敢于烫发、化妆、穿高跟鞋,就会被指责有资产阶级思想,生活作风腐朽,会遭到严厉批判。但电影里的女特务就不同了,她们所代表的就是要被批判的形象,因此女特务的形象塑造得越污越好,电影试图以她们的腐朽来衬托影片中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
反特故事片中的女特务,一般都穿着裁剪合体的国军制服,歪戴着船形帽,留着披肩的波浪形长发,涂着口红,穿着高跟鞋,说话嗲声嗲气,走起路来婷婷袅袅。电影的本意是要通过这种颓废的形象来反映她们的邪恶和腐朽,可是这种反面形象却恰恰符合人类的爱美天性,迎合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至于女特务的形象非但不被痛恨,还大受欢迎,这完全背离了当时塑造这种形象的初衷,对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啻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讽刺。
当年的反特故事片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女特务,其中,最让我们难忘的是《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小姐。 这个女特务形象娇美,青春靓丽,一段伦巴舞更是跳得风情万种,迷倒了所有观众,她本来应该是被痛恨的反角,可风头却压过了作为正面人物的侦查英雄,倍受观众追捧,被誉为“中国第一女特务”。我至今都很难相信,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那位性格坚强,一身正气的王晓棠将军,当年怎么能成功塑造和表演了这样一个形象,真是让人感佩之致。
为了多看一眼阿兰这个女特务,我大概看了不下五次《英雄虎胆》,我相信,阿兰是当年许多男性的遐想对象。我那时虽然还很小,尚不更人事,但也本能地喜欢阿兰,我曾暗暗发誓,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娶一个像阿兰那样的女特务,但在当时环境下,这个愿望是不能透露的,它是我心中的小秘密。
Z是我那时最要好的同学,我们常常一起踢球、溜冰、看电影。有一回,我和他又一次去看《英雄虎胆》,正看得入迷,只听Z在黑暗中悄悄地对我说:“我以后,一定要娶一个女特务”他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我听了不禁大喜,原来还有人和我持同样的想法,看来我的愿望并不可耻,于是我立刻答道:“我也是!”
随着改开的深入,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经济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爱美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也有足够的条件来打扮自己了,尤其是女性,一个个花枝招展,装扮得让人眼花缭乱。我惊讶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几乎满街都是女特务了!
我和Z后来都去了外地,此后很少见面,直到许多年后,我们才有机会在上海重聚了一次,那次我们都带着媳妇,约好在三角地的普希金铜像下碰头,那是我们儿时常玩的地方。我从桃江路那儿走过去,远远看到Z正给他媳妇照相,他媳妇很漂亮,我脑子里顿时闪过“女特务”三个字。Z也看到我了,拉着媳妇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我劈头就说:“嗨,你抓了个女特务了!”,他看了看我媳妇,答道:“你也一样!”然后我们就笑得前仰后合,差点直不起腰。两个女人傻傻地站在一边,一头雾水,搞不懂我们两个大男人怎么见面就发起了人来疯。我俩就给她们说了当年我们在电影院里立下的誓言,她们听了,不禁赧然。
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中国人的生活和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把女性滋养得越来越漂亮。如今的女孩子,个个都粉妆玉琢,千娇百媚,比女特务还女特务。她们的化妆品和服饰更是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的广告词也是极尽魅惑,可我总感觉GET不到那个点上,要是我开发了一套化妆品或是设计了一件服装,我一定给它取名“女特务”!
![](https://img.haomeiwen.com/i8179167/bc00dc7f4306d5a7.jpg)
网友评论
假如在解放前,估计你可能被女特务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