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20日,成都的读书会促动师第2期培训班,在众赏国际成都馆举办。作为成都的首批促动师学员,我已经带过两场促动读书会,深感缺失颇多,带着问题参加复训,收获更为扎实。而包括外省优秀培训师等同学的加入,让我享受到更多的团队滋养。
这次复训的底层逻辑——行动探询,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开始袁茹锦老师讲的时候,我还没有那么切实的感受,反倒是在团队互动中,有了真实的体验。
在世界咖啡促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同组一位从事设计、习惯贡献但少言寡语的伙伴,我们为了支持她成长,推选她担任报告官,而我则选择了记录官。在视觉化记录的环节,她拉过大白纸率先在中间画了一个咖啡杯。坦率地说,我自己也觉得她画得很不错,而且符合这项技术,但因为我自己最初的构思不是这样的,所以觉得她越界了,打乱了我的构思,于是心生不满,并直接表达。虽然我尽量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自以为善意地猜测她这样做是为了小组的成果展示更漂亮,但我还是感觉她似乎有些受伤。
袁老师的提问是这样的:行动探询中,主张不作预设,而是去探询伙伴的真实意图,你有没有向伙伴探询她的想法呢?还有同学提醒说,我在整个表达中一直使用主语“我”。在一个个反馈中,我意识到我还处在“关注‘自我’”的最底层,没有关注到团队及我他的关系,更没有关注到自我内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整个系统的演变过程。而这对于自我与团队的融入、带领团体活动的质量,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还发现,我比较容易留意到他人的缺点及不足,在表达中也不太顾忌别人的感受和想法。非常感谢同学在“鱼缸会议”环节指出这一点。我也在一轮轮的碰撞中,觉察到我之所以强势地想要改变别人,是因为那些人身上有我曾经不满意的地方,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这一部分,所以也不能接纳别人的这个部分。袁老师提醒我要应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人”的促动师之道。
当看到一位大姐拥抱了那位少言寡语的妹妹,说在她身上看到年轻的自己时,我感受到一种对曾经不完美的自己、对相似的他人的包容和接纳。那一瞬间我居然泪湿眼眶。当我最后对犹豫着要不要当报告官的同学说“那你先担任这个角色,如果最后你不愿意上去报告,小组中其他成员可以临时顶替”时,我开始感受到自己格局和心胸在扩展。
我想起自己带的那两场促动读书会,流程七零八落,根本不符合标准,熟谙此道的袁老师是怎么包容下来呢?也得需要宽广的胸襟和温柔的情怀吧。
袁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大胆尝试。她说:促动技术是非常神奇的,无论流程是否标准,参与者都会有不错的体验和收获,因为它特别具有集体参与感。促动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就像U盘一样,可以对接很多应用场景。现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出现了很多促动读书会,企业尤其大量需要。而四川的促动师非常少,以至于她常常找不到搭档,所以才想要通过培训、训练,带出一批促动师。
促动不只是培训技术,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更深更广地探询自己,联结更多的集体智慧,创造无限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