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结束了成都的读书会促动师培训班的学习,今天依然久久沉浸于回味和反思中,以致我两次误闯了红灯。因为一直在思考,读书会促动师到底能带给人们什么?
两天的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技术,经历了许多场景和思维的碰撞,许多东西让我感觉似乎清晰却又模糊。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与“动”依照习惯整理PPT并摘抄笔记,当整个过程即将结束时,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读书会促动师是在帮助人们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的问题。“促”之有道,“动”之有术。
一、读书会促动师之“促”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与“动”读书会促动师之“促”在于帮助人们有效的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曾试图回答或者帮助别人去回答“我是谁”,但似乎都找不答案。因为我们只会“不断的叩问”,仅仅停留于思考层面或思维层面,苦于没有“抓手”和“工具”。
而读书会促动师的“促”之道就是通过“行动探寻底层逻辑”,引导学员探寻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诉求。此过程中使学员体会到:“我是谁”问题的抓手就是“自己的行为”。工具就是聚焦会话促动式、团队共创促动式读书会、世界咖啡促动式读书会、开放空间促动式读书会、企业剧场促动式读书会、鱼缸会议促动式读书会。
这几种形式的读书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途径帮助学员进行“自我探寻”或者“他人帮助探寻”。去追根溯源,挖出自己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而读书会,既然是“会”,就不是一个人,让学员感觉在“探寻”的路上,自己不孤独,有人陪伴和帮助,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反思和反馈,让学员认识真实的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习惯、性格和行为方式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位置等。从而回答“我是谁”。
二、读书会促动师之“动”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与“动”读书会促动师之“动”在于指导学员“结构化”的思考,流程化的行动。无论在哪一种形式的读书会中,无论是自省或者给别人反馈,都给学员提供一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ORID”模式。
即数据层面(O):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什么引起了你的注意?体验层面(R):听完这份报告,你有什么感觉,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惊喜什么让你惊讶?理解层面(I):请你说说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给你带来什么启发?决定层面(D):你可以立刻做些什么?下一步行动的关键是什么?
前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引导学员思考并回答“我从哪儿来”。因为面对同一件事情,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会产生差异,说明每个人的认知、思维是不一样的。第四个层面可以引导学员去认真思考“我要到哪儿去”。
读书会促动师之“动”之有术,不但体现在帮助学员思考有“术”,而且体现在每一种形式的读书会,都会提供操作流程,甚至提供分享的参考模板,比如“动宾结构”“如何语句”等,让所有学员思考有方向,行动有渠道。
三、读书会促动师之“促动”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与“动”读书会促动师的“促动”解决的是人的“内驱力”“自动自发”“积极”的问题。原来我们总评价有些人没有“内驱力”不够积极主动,那是他没有找到“行动背后的底层逻辑”,没有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而总是从外部找原因或者外部力量强迫他去做事情,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虽然努力了,但找错了方向。而今,促动师的“促动”不但可以解决个人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团队增加凝聚力、提高绩效。
原来一直认为读书会,就是读书而已。学习了读书会促动师技术之后,感觉运用促动技术的读书会,不再单调和枯燥,不仅仅增长知识,而是帮助人心理成长。而读书会促动技术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应用于企业培训,可以运用于企业咨询等等。
我庆幸,结识了“促动”技术。我骄傲,我成为了一名“促动师”。促动,在路上。
读书会促动师之“促”与“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