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你是不是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你是不是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作者: 北山麻雀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7:42 被阅读62次

    曾和同事一起参加过一个课程,据说能激发体内的活力和能量,讲师显然是个很优秀的演说家,成功的调动了几百号学员的积极性。

    学习到第二天时,每当讲师入场,所有人都站在椅子上像迎接巨星似的欢呼呐喊,喊的脸红脖子粗的大有人在,人们一边尖叫一边伸长胳膊跟他击掌;讲师提问时,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甚至是冲上讲台,有些上台的人边讲边痛哭流涕。

    如果你在现场,说不定会在呐喊的人群中看到一个安静的女生,没什么表情,也许正在神游天际,那人就是我。回想起那几天的课,我只记得不断高喊的口号以及上蹿下跳的一群人,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这样课再也不去了,对于内向的我来说,它实在有些活跃过头了。

    很明显,它是一场外向人的“聚会”,教人们如何随时随地的展示自己,如何成为人群的焦点。类似的课程即使收费很高,也依然受欢迎,而且我相信学员中一定有和我一样的人,他们想通过这堂课变成“更受欢迎”的外向者,改变的过程无疑很痛苦,可我们不得不质疑经历的痛苦是否值得,因为你要改变的可是自己的天性啊!

    苏珊·凯恩《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本来的优势》这本书中说,在这个外向型性格主导的社会中,外向意味着善于交际、自信和有活力,而内向变成了一种“次等个人人格”,内向者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就类似于女性生活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中,自身价值大打折扣,内向者甚至常常被误认为能力不足。

    但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内向型性格,如果内向者真的那么一无是处,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在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掉?答案或许会让你惊讶:这个世界需要内向者的存在。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曾是TED最受欢迎的心理学作品,《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作者苏珊·凯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曾是华尔街律师,现在是一名商业咨询顾问。她也是一名内向者,但她反对外向型性格为主导的主流社会价值观,认为内向者是被社会低估了的一群人,没有内向者,社会甚至无法进步。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研究成果分析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也结合了大量的案例,细数了内向者具备的性格优势,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给予内向者很多中肯的建议。

    一、内向不是缺陷

    从小到大周围的人给我传递的观念都是“内向不好”,小时候家里来客人,爸妈总是用抱歉的语气指着我说,不好意思,孩子不喜欢说话;上大学时朋友跟我说,你太独了,应该多跟朋友出去玩玩;工作后领导觉得我不合群,跟我说你要绽放你自己。

    于是我听他们的建议,尽量伪装成“合群”的样子,但即使我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技能,也不能改变我喜欢独处的事实。

    而且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外向者的不同,我一些外向的朋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但让他们安静下来规划一件事却没那么容易。而我更擅长脑力工作,并且很有耐心,独处时我会更愉悦,工作效率也更高。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很多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实验表明内向型性格的形成和遗传以及生理因素有关,内向者大脑中的“杏仁核”异常敏感,杏仁核的部分功能就是产生和识别情绪,面对新鲜事物时,内向者受到的冲击更大,产生的情绪也更多,例如紧张、恐惧、焦虑等。

    比如聚会这件事,因为内向者异常敏感,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时会产生过多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参加聚会时,明明从头到尾都坐在沙发上,结束后还是筋疲力尽,毕竟紧张也是很耗精力的事。

    很多内向者希望通过练习变得外向些,这也是可能的,但程度非常有限。就像我自认为社交技能已经有两把刷子了,可碰到真正的外向者,还是有种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既然天性无法改变,发挥性格中的优势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要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觉得内向者没有竞争力,就像苏珊·凯恩所说,如果没有内向者,世界上将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肖邦的《夜曲》、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史努比、E.T、谷歌、哈利波特。内向者的另一个名字是“思想者”,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互联网、手机以及个人电脑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

    二、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我一直不怎么相信成功学上说的: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样子。你一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事,一定有什么事你比身边人做的都好,这就是你的优势。

    在认真努力的前提下,只要时间足够,一个人确实能够掌握几乎所有技能。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劳动”它是指我们为了控制及改变情感而做出的努力,心理学家认为长期处于“超性格”的行为中,会损害我们的免疫系统,甚至世界观也会变得更加消极。

    其实这很好理解,对于内向者而言,每天处理人际关系、侃侃而谈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这种“超性格”的事会让他们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适当的紧张能让我们精力更集中,但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当然没什么好处。

    那么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呢?

    1)找到自己的“甜蜜点”

    我们可以把内向者和外向者理解为对于“刺激程度”的偏好不同,刺激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不适,“甜蜜点”就是刺激程度刚刚好的一种状态——更有活力,却不会让你疲惫。

    比如和朋友逛街,对我而言两个人是最佳状态,三个人就有些多了,四个人以上我就完全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一句话都不想多说。那么两个人一起逛街就是我的“甜蜜点”。

    可以多留意一下,什么样的房间布置让你更舒服,你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工作效率更高,在小组讨论中,几个人的团队对你来说刚好,担任什么角色会让你更放松。

    2)发现自己的“核心个人项目”

    毫无疑问所有内向者都曾尝试做过超越性格的事,但仅有部分人能成功。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愿意牺牲某些东西去完成一件事,那么这件事至少是你觉得值得做的,如果不是,你的关注点就不是怎么完成这件事,而是你的牺牲是否值得。

    所以重点是找到这件值得做的事,苏珊·凯恩称之为“核心个人项目”。苏珊曾是华尔街的律师,她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明白律师不是她终身的事业,用了很长时间进行事业转型。她用经验给出了三个找到核心个人项目的关键步骤:

    首先,回想一下你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舞蹈家,是出于对舞蹈的热爱,还是想得到掌声?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消防员,是出于对英雄的向往,还是单纯因为喜欢开卡车?小时候的梦想或许不着边际,却真正反映了内心的想法。

    其次,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当初学画画时,我的水平是全班垫底的,可我很努力,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怎么才能画好,后来我成了画室里画的最好的那批人之一。我不喜欢演讲,无论上台多少次都没法喜欢上它,更别说花时间练习了。

    也就是说,面对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我们愿意为它付出,乐此不疲,但做讨厌的事却是一种负担。

    最后,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道理跟谈恋爱一样,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那么他谈恋爱或是结婚生孩子都跟你没关系,有感觉了说明你在乎。

    如果你对别人的一项成就毫不在意,说明你压根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我羡慕在画画和写作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也在努力提升这两方面的能力。那么你呢?你羡慕过哪些人的哪些成就?

    3)你的工作是否存在“恢复空间”

    只有少部分人能找到完美的工作,而你的事业可能需要你拓展性格边界,做些有挑战的事。对于内向者而言,这些事可能是商业谈判、公开演讲、主持会议等,要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内向者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热衷参与的性格”。

    所以在筛选工作时,判断标准不是“是否百分百的适合自己”,而是:这份工作是否允许我花一些时间在我本身性格内的活动上。比如,有独立的办公空间,阅读写作、运动等。

    我们身体中有根发条,偶尔紧一紧会更有活力,但一天到晚处在紧绷的状态是会崩断的,这个恢复空间就是用来松发条的。

    内向者可以运用这些技巧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到热爱的事业,我知道在所有人都要求你改变时,坚持本性很难,但永远带着面具活着不是更难么?

    总是有人拿“不合群”来形容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不合群是什么意思,它意味着你和别人不一样,可如果你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不一样没也什么不好,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因为“不合群”吃过什么亏,反而利用独处的时间阅读和写作,个人觉得成长了许多。

    爱因斯坦说:我单枪匹马,不成群也不结对,因为我知道,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思考、来指挥。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并不是成功学和鸡汤,也不是说教,它客观分析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只为告诉你一个事实:内向不是缺陷,这个世界需要内向者的存在。我推荐所有内向者看这本书,是因为苏珊·凯恩说:如果你从这本书中只得到一点启示,我希望那是“做你自己”。至少对我而言,她达到了自己的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是不是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g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