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汉服的认识,就是婚礼庆典、社团演出或自己影楼照相穿穿,感受下古风,偶尔穿越一把。可还真有一个人把汉服穿进生活,无论上学、回家、逛街、进店、吃饭、观影……只穿汉服!
四川某大二学生——康伟。
西南石油大学校园里,常有不认识的人背地里称康伟为“天仙哥哥”——这名个子挺高的大二学生常常身着汉服出入课堂,腰里系着香囊,雨天时还会撑着一把油纸伞。
看着他,我深深吸一口大气。
因为我,是万万不敢穿汉服上街的。
1
原因一:行动不方便。
汉服都是曳地长裙,容易沾灰沾泥,平时上下楼梯、进出电梯多频繁,还要我提拎着裙子,小心别被踩到?别被电梯门夹住?呃——
上班我常一手抱书一手端个水杯什么的,腾不出手怎办?
何况我常健步如飞、如履平地走路,想想长裙飘飘的画面倒也美,但现实很骨感,长裙得配高跟鞋,至少厚松糕鞋吧,对于每天工作以站居多的我而言,简直受罪,还谈什么健步如飞?
吊威压差不多。
另外除了长,汉服多是宽袍大袖。工作中我要黑板上写写画画,回家要去菜市场买菜、煮饭,晚饭后洗碗打扫屋子,宽袍大袖拖泥带水,绝对分分钟成了抹布。
汉服特色三是系腰带,怎么也不如松紧带、拉链、扣子穿脱方便,如厕、运动、散步、娱乐,天热天冷加减衣,想想都一堆麻烦。
再加上传统服装有更多讲究,什么色系配色,衣裙搭配,面料材质,都很有讲究。如果什么都不懂只管穿,那只能是粗糙着衣,谈何传统服饰文化美感?
这不是普及,而是玷污了汉服独特韵味的美。
2
我不穿汉服上街的原因二:与众不同压力大。
在大家清一色现代服装中,突然冒一个穿汉服的你,真是对心理能力的绝大挑战。
你得忍受众人像看大熊猫般的眼光,(大熊猫都算好,毕竟是国宝,可更多是当“活宝”看你)得忍受众人指指点点的窃窃私议。
当然你可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好吧,你胆子真够大的。
舞台上穿那是表演服,要的就是大家观赏自己开心,各得其所。
日常生活穿,有入戏太深中了魔障的感脚。好比全天无休暴露舞台上,受大众注目的生活那不叫生活,叫“秀”。
当然也有人活着就是负责秀自己怡悦他人。这就是明星。
不要说追求个性独立、与众不同。很多现代服装也设计小众有个性风格,可跟穿汉服完全不在同一个时间频道。朝代不同,没有可比性。
汉服穿进日常就是一场颠覆,好比现实版的盗梦空间。
脑洞不大的人,理解会很烧脑。
追求个性独立不如追求内在丰富,有独立思考力,内在思想的丰富和独立比追求形式上外显更靠谱。
而我,不想坐在书店里看书都受人瞩目,不想进个超市买菜都被人尾随,不想看场电影却被人围观,走在食堂过道上熟人都隔得远远不打招呼……
关注度过于密集好比安家在高压电架下,天天受辐射波,那得多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何况,就算你要锻炼心理承受力也有别的方式,譬如脱口秀主持人?瑜伽表演?当一回自愿者做义工?贫困山区支教?......
多了去了。
过于强调个性而与众人格格不入,尽管是与人无害的“着装强调”,都挑战你的心理临界点。
而我们的肉身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此处耗费,必然在别处缩减。我宁可把这心理能量用来学新知,求上进,也不愿磨损在日常穿衣上。
作为大学学生,难道专心学业,不是比穿什么衣服更重要的事?
3
最后,我不穿汉服上街的原因三:我有自己爱传统的方式。
据说,这位康同学平时也喜欢古琴、洞箫、围棋、象棋、茶道、插花等充满“古风”的才艺。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苛求形式上的“统一”,所以几乎放弃了全部现代服装,全日制穿汉服。
如今他拥有20余套汉服,包括冬夏各四套、春秋七套、直裾一套、大氅两件、大袖衫一件、斗篷一件,再加上一些配件。其中“贵的七八百,便宜的两三百,大部分是节省零花钱买的,也有好友礼赠”。
幸好他是男生呃,换女生,这数量真不够塞牙缝。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有越来越多的热爱者吟诵、填词、作诗、国画、书法、武术、太极、学民乐……市面上越来越热的儿童国学班、民乐班就是例子。
我一年前还报名了个古琴班,每个周末上课,现在已学到中级班。除了雅集上穿汉服弹琴,平常我都穿牛仔。
我觉得身心和谐统一,没有任何分离感不妥。
当然,这是我的感觉,不是康同学的。
“康伟表示,汉服是件衣服,也是个媒介,让国人去了解传统文化的媒介。最后他希望汉服可以在国人之间得到普及。”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才是正途,就是利用汉服这一媒介宣扬传统文化。”他说。
我敬佩他对汉服执着的热爱,每个执着自己梦想的人都值得尊重。
但我不同意,因为他穿汉服,我也得穿汉服。
天天穿汉服,就复兴了传统文化。
如果光复传统文化的大业仅仅需要全民穿汉服就可以实现,呃——
你信么?
“神仙们”还是自家穿穿就好,至于喊光复的口号,还是别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