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该如何描述吃到的美味、看过的电影以及每天遇到的好人坏事?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该如何表达自己恋爱生子的兴奋、升职加薪的喜悦或者不被理解的苦闷?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做销售、电商和微商?
如果没有语言,我们该如何发表那么多的大小看法:中美是不是要展开贸易战?台湾到底打不?高考公不公平?
如果没有语言,不会有书籍和传承,我们不知道历史经年,也不知道朝代更迭,文明无法传递,智慧留存不住,整个人类的记忆也不会超过百年。
如果没有语言,今天的我们,怎么获得新闻?怎么视频电话?怎么淘宝购物?怎么发朋友圈?哪有电影、电视、小视频呢?
不得不说,语言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无处不在,不可或缺。
Hold住【七个】要点,孩子语言能力不好也难语言能力不错,什么是标准?
语言能力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也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各种语言能力很突出的人,有的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有的口齿伶俐、出口成章,有的侃侃而谈、说服力强,有的妙笔生花、行云流水,有的有理有据、逻辑严谨,都让人折服、艳羡不已。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在其他能力对等的情况下,语言能力强的人更易占得优势,因为只要有人就需要沟通,要沟通就需要语言。
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了语言学习,一直到大学,在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学说话,学认字,学阅读,学写作,经过无数次的练习,都是为了培养这项能力。
到底达到什么程度或标准,才是良好的语言能力?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语言能力目标呢?
因为语言是学来用的,如果能达到这些目标,我想应该可称“不错”了:
词汇丰富生动多样
描摹景物具体动人
讲述事情清晰条理
表达感情张弛有度
论述观点有理有据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出孩子“不错的”语言能力呢?
不急,我们先来谈一谈在孩子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七个要点,如果这七个要点抓好,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好也难。
Hold住【七个】要点,孩子语言能力不好也难经常被忽略的七个要点
1、早期语言发展
越来越多父母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当然,也还有很多父母认识不够清楚。
这个“早期”早到什么时候呢?可以早到孩子刚出生那一刻,多数指0-3岁这段时期。
西方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调研发现:
孩子3岁时的语言水平,与他们以后的语言能力和学业成绩成正相关。
通过3岁孩子的语言水平可以预测他们入学前的语言水平;小学1年级孩子的语言水平如果有限,到了四五年级也很难有提升;10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可以很好地预测他们20岁时候的学业成绩。
这提示我们,孩子早期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给予更多重视。
当然,这是一种大概率的规律,不排除一些3岁前语言能力弱的孩子,后来遇到好机缘、好老师,能够改变劣势甚至后来者居上,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语言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
2、听力--语言的输入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几乎是沉默的一年,他们吃喝拉撒,喜怒哀乐,样样都会,就是不会说话。
成人容易因为他们的沉默,而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他们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他们不会说,但是他们会听啊!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六七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听力,当他们出生以后,完全具备了听的能力。
通过听,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大人无数次的重复中,他们的大脑把一个个词语和周边存在的实物、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
他们是怎么叫出“妈妈”的?当然是身边的成人一遍遍告诉他们,他们理解了,模仿了,也就会说了。
人类语言是一套有规则的符号系统,大脑就是这套符号的处理系统,它需要先输入才有输出。日常的唠叨碎语、听故事、读绘本,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语言的输入。
我们总是在一日之间惊喜地发现孩子会说话了,又在一日之间发现他会说很多话了。其实,量变产生质变,孩子语言的爆发式发展,不过是他们听得足够多了。
听,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开始。
让孩子多听,是对孩子最初的语言启蒙。
当然对小宝宝的语言输入,要考虑他们年龄小、理解力有限的特点,才能更有效。比如多跟孩子说“妈妈语”——音调较高、语速较慢、声音拉长,这样的语言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再就是多“重复”,对于这些崭新的初学者来说,一遍两遍可没办法就让他们学会。
3、亲子间互动式对话
很多重视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父母,可能会选择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听音频、看动画片来丰富他们的语言,而往往忽略了一项更有效的方式,就是亲子间的互动式对话。
这种互动式对话指的是父母和孩子间有来有往、有问有答,互相交流的对话方式。研究证明,宝宝在与父母对话时,其大脑活跃程度,比以上其他语言活动时要高得多。
要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式对话,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好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特别是对孩子刚刚经历过或者关注过的事情,比如他刚刚吃到的美味,刚刚看到的小鸟,刚刚玩过的游戏……这种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
2)当孩子挑起话题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反馈。一个还没被成人的无视打击过的孩子,其实有很强的表达欲望,用“喋喋不休”来形容他们可能更加恰当。他们会不停地更身边的父母讲话,有各种问题需要被解答。每当这种时候,父母一定要意识到,他学习的机会又来了。
3)放下成人的无趣,保持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体会,避免跟孩子无话可聊,陷入传说中的尬聊。当孩子爱心泛滥地说“妈妈,那只小狗好可爱呀”,如果时间允许,不妨停下来跟他一起看看,问问他觉得小狗哪里可爱,切忌不要一副成人脸地说“脏兮兮的,哪里可爱啊”之类的,这天就聊不下去了。
4、语言的最基本单位--字词
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都能理解它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字词,我们无论说多长的一段话,写多长的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的字词组成的。
但是当我们学习了越来越多的语言,会很容易忽略这些习以为常的字词,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就难免囫囵吞枣。
对孩子来说,我们所说出的字词都是一个个陌生的符号,他们需要把这些符号和他们能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
当我们要教会孩子“苹果”这个词时,最好的方法是在他看到、摸到、尝到苹果的时候,跟他重复说“这是苹果”。
当我们要教会孩子“左手”、“右手”的时候,可以指着或者拉着他的左右手,分别跟他说“这是左手”、“这是右手”,还可以在他使用左手的时候告诉他“你在用左手哦”。
这样细致的过程,一则可以帮孩子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二则可以加速他们的理解。
不要小看这种加深和加速,它可以让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容易迁移,也就是举一反三,也可以让他们更爱寻根究底,自动求明白。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把简单的诗词作为语言游戏跟女儿一起念着玩儿,但是这个玩的过程比较认真。比如念到“白毛浮绿水”,我们会带她去看真的鹅,让她看到什么是“白毛”,也会带她去看春天绿色的溪水。
比如念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会带她爬高一层,让她体会下面一层和上面一层的视角有什么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带她和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当爬上二楼,到了房间的阳台,她看着对面的山景,跟身边的阿姨说:“我更上一层楼了。”
当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提问。比如看到阿姨们跳广场舞,她会问我“妈妈,广是什么”,比如念到韩愈的《春雪》,她会问“爸爸,什么是春雪”,“什么是草牙”,“什么是故穿”。
带着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我想她总是可以学得更准确、更深刻、更快一些的。
5、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基础和来源,观察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机会。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观察同样重要。
整天沉溺于游戏和动画片的孩子,语言很难丰富;一天到晚都在忙于课本学习、无暇他顾的孩子,也很难写出体现实际生活或现实的好文章;困于楼房室内,很少与自然接触的孩子,也描写不出不同的四季风光。
语言来自于生活,观察会触发孩子的感受和思考,让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活泼起来。
孩子观察世界,我们观察孩子,会发现很多学习的奥秘。
我一直记得女儿一岁多点时拿着一朵金黄的小野菊花,跟我说“妈妈,这是小星星,送给你”。她把小野菊花和自己见过的金黄色五个角的小星星联系起来,语言一下子就诗意起来。她发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金黄色的,都是由小小的几片组成。
这样的观察还有很多,可以说随时都在发生。
当她看到我拿一个泡茶用的公道杯给她洗红枣,便说:“有一个公道杯,里面有水,妈妈用它泡红枣。”
当她和我在太阳底下散步,发现地上有我们两个的影子,她开心地跳到我的影子底下,说:“我要躲在妈妈的影子里睡觉”。
当她看见一个圆圈状的薄荷糖,她会说:“哇,一颗甜甜圈棒棒糖!”
她在这些观察后,产生了自己的感受、想法,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语言锻炼,也是一种语言创作。
我会经常记录她的这些“童言童语”,因为觉得如此可爱,如此有生命力。
6、思维能力
语言学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它关乎人最重要的智能——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衣;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图像和反映。
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帮助他们建立思维方式的好机会,不用便是浪费。
在跟孩子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其实也在教他们思维方式。
越小的孩子越倾向于感性和具象思维,即以感受为主。对于人的认识过程来说,这个过程不可或缺,但是却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要慢慢建立理性、逻辑思维。
比如当孩子只见过红色的苹果时,很容易认为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但是还有青苹果、黄苹果呢?如果能帮助孩子建立发散性思维——“苹果还有什么颜色的呢”,或者批判性思维——“是不是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呢”,会让孩子的认识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语言是潜移默化的学习,思维方式也是。生活中,我们可以帮孩子建立很多基本的但却极有益处甚至可以让他们受用终生的思维方式,当然前提是我们自身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
比如:
是什么——基本概念思维
为什么——批判性思维
又比如:发散性思维、对比思维、归纳思维等。
7、倾听能力
语言的一大功能就是沟通,而沟通是双向的,不止是说,还有听。
社会学家经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会说的人不一定沟通能力强,就是因为太能说而忽视了倾听。
事实上,孩子在生命最初的阶段,特别是1岁以前,是天然的最佳倾听者,他们茫然无知、心无成见,任何时候可以作为一个学习者认真倾听。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主见也大起来,有了自我,想说想表达,甚至在2岁左右开始了小小的叛逆,这个时候,他们倾听的能力反而下降了。
很多孩子长到六、七岁,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倾听问题:表现欲望强,好动,自控能力差,爱说不爱听,不会听,沉浸在自我世界里,意识不到除了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说话还有倾听。
像很多良好习惯一样,倾听的习惯最好也是从小养成,可以让孩子从小受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大有帮助;否则,等到长大了,习惯已成,很难改变。
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也有很多方法,下面几点可以参考:
家长首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孩子时,在孩子讲话时,不要随便打断,也不要轻易否定,先放下大人的成见,听听他们想要表达什么。
教会孩子倾听的方式:在听其他人讲话时,尽量保持安静;在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当孩子一旦做到倾听,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孩子会更有劲头。
还可以利用具体的行为来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游戏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跟孩子玩传话游戏,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划重点:
早期语言发展
听力--语言的输入
亲子间互动式对话
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字词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倾听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只要hold住这7个要点,就是从根上打好基础,不愁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好!
[教育原创,分享自公众号:慢学私塾 manxuejiaoyu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