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不要紧,时间会逼你就范
歡迎光臨 | 闲时推送的第171期
▽
“如果你没有共鸣,那一定是你过于幸运。”这是目前关于《狗十三》这部电影最火的评论。
每次遇到这种家庭成长类的电影,我都十分感兴趣,因为我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成长的。于是昨晚我一个人买了票。
电影过于真实,里面的每一帧画面,每一场对话,每一个场景,都彷佛把我十几岁以来的生活揉碎了。
一点一点地,推进面前那个庞大的幕布里,眼睁睁,看着它复原,跳跃,重演。
但…还是劝你不要去看这部电影吧,因为它可能会引起你的极度不适——烦躁、压抑、对影片诠释的一切都无能为力,我想,没人有勇气去看第二遍。
《狗十三》,一个中国式家庭逼迫一个13岁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协的故事。
13岁的少女李玩,父母早早离异、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李玩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内心的孤单可想而知。后来,父亲送了她一条狗,因为喜欢物理,李玩给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在青春期叛逆少女的宇宙中,终于有了陪伴和温暖,可惜有一天,爱因斯坦丢了。
继母为了讨好李玩,找来一条狗冒充,全家人一起演戏,认定这就是爱因斯坦。李玩一再否认,可大人们却说,不就是条狗吗,都一样的。在丢狗和找狗的过程中,李玩渐渐看清大人的世界,充斥着虚伪和谎言,他们永远听不懂自己的话,却还自以为是。
亲情,本该是人类最充沛的情感之一。它有着最坚实的血缘基础,又拥有其他情感无法相比的时间基础,可是我们却总是在毁坏它,直到耗尽了爱,徒留回报的责任。
▽▽
我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的那一幕,是李玩在寻找“爱因斯坦”时不小心把爷爷推到,让爷爷崴了脚。回家后,她爸爸气势汹汹地拽住她脖子,抡起手掌往她脸上、身上扇过去,让她低头、大声地、一遍遍地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满手是血的李玩惨叫着认错,跑进浴室里崩溃大哭。
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脑海里出现得最多的字眼就是“死”“离家”,鬼知道我费了多大力气才变成现在的“开心”“活着”。
以前以为只有秘密不能说,后来才明白委屈更不能说。
她,在我的回忆中就是个魔鬼的存在。
她很多面。人前,她会夸我赞我,说我是最乖的孩子。人后,她也会让我活得不像一个人。她的变脸速度至今想起都能让我胆战心寒。
我在她的暴打中长大。不知道为什么她总喜欢污蔑我做了一些“坏事”,她会让我在一次不承认就不会停止的揍打中承认。小孩其实都明白,说什么做什么可以避免挨打,所以我承认了一切“坏事”。因此,我也成了大人心中的“坏孩子”。
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他们不会问原因,只会关心结果。
李玩的爸爸,他不会在乎李玩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她的小狗“爱因斯坦”,他只会在乎李玩推倒了爷爷。
大人们不会关心为什么我会这么做“坏事”,他们只会在乎她说我做了的那些“坏事”。大人们觉得无足道的事,可那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剧情的后来,李玩情绪平息之后,她回到客厅,顺从地坐在爸爸的腿上,听爸爸给她道歉。
很多人说,这是父女之间的和解,但是,在我看来,“和解”这个词也太中性,太平等了。这明明是妥协。
这个过程中,李玩的所有反抗都没用。李玩可以不接受这样的道歉吗?在暴力下,她除了屈从,还有别的选择吗?
李玩还是幸运的,至少至今我都没听到她说的一句道歉。
到了电影最后的最后,李玩吃下了叔叔夹的狗肉,笑着说谢谢,她俨然已经成了,那个家长口中懂事的孩子。压住“小性子”,学会表面迎合,也“收获”了一众好评。
“你长大了。”
这样看起来,成长似乎,从来就不是要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是要让你最大限度地,去适合家庭,适应社会。
这种妥协,这种适应,是坏的吗?也未必。
毕竟,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
《狗十三》让人想看又不敢看就在于,它真的把故事讲得太直白了。
电影里说长大是必然的,但是懂事要付出太多代价,就像在动物园里被驯服的兽,终要学会表演。
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会喊出“他什么也没穿”的孩子,不知道在长大以后还会不会一样冲动。我想我们都曾经是哪个孩子,但越长大越迷茫。
如果想要成为那个大人口中的懂事孩子,我们很多时候就会成长为那些喊着“国王衣着华丽”的成年人,毕竟只有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相视一笑啊。
《狗十三》是个典型的中国式亲子之“爱”。
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但没有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长辈做了错事永远不会平等地向孩子道歉,他们只会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原谅自己;
当孩子的“任性”挑战了长辈的权威,执着于事实只会被当作是“死心眼”“不懂事”。
在不平等的家庭关系下,一个孩子的天真和灵性被“爱”谋杀,逐渐接纳了成人世界“世故”和“伪善”的法则。
导演曹保平接受采访时,谈及拍摄《狗十三》的初衷: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晚安 好梦 .
我是李小猪
网友评论